唐末五代·吕洞宾:“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敲爻歌》)
元明间·张三丰:“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功也。”(《证道仙经》)
《性命圭旨》:“吕知常曰:‘一息暂停,方可夺天地造化。’程伊川曰:‘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长生?’翁葆光曰:‘一刻之工夫,可夺天地一年之气数。’此三老者岂虚语哉?”
如何修性,如何修命,如何性命双修,这是丹道的头等大事。谈一点粗浅认识:从性功入手者当从“止念”到“止息”,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了性命双修之坦途。
1、金元间·丘长春论“止念”与“心定”、“慧光生”和生“慧”的关系
丘长春指出:“学者急须止念,念止则心定,心定则慧光生。慧既生矣,还须自涵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中,久之方返于虚无真境。”
修“止念”即修静功,即修性。修止念修到念止,则“心定”,即修清静之功达到高层次——入定。此际必“慧光生”。“慧光”者,即本性之光,元神之光,此光有多种称谓,除“慧光”外,还有“性光”、“灵光”、“神光”、“天光”、“圆光”等。慧光生必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丘长春的这条语录将“止念”与“心定”(入定)、“慧光”和“慧”的关系讲透了。从修性入手修炼者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识神让位于元神,丹家谓之“心死神活”。
这就是一条规律。世界上办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摸清规律,按规律办事,修仙、修丹、修真或者笼统地说修行、修持,也绝不因其特殊而例外。
对丹道有深入研究的胡孚琛也讲明了这个观点,讲得很精彩:“丹道修持最要害的步骤是‘入定’,入定以见‘五彩神光’为效验。”“先师尝云:‘光通阴阳界’,就是说人体修炼到见五彩神光,就可以打通色身和法身的界线,人的意念也就可以激发潜能了。当人的意念可以对色身和法身产生实际作用时,便是‘神通阴阳界’,至此则可天人合一,参赞天地之化育。”(《性命法诀十二讲》)”
2、丘长春上条语录之后还隐藏着一位尊敬的客人
这位客人就是“元气”,也称“先天炁”(还有其它一些称谓)。当修持者“慧光生”,见到那“园陀陀、光烁烁”的慧光时,这位尊敬的客人即姗姗来迟:元神不可见,见之于元神之光——慧光;而当修持者忽然生“慧”时,正是这位尊敬的客人对元神施加影响之时。请看宋·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是如何说的:①“性之初见如星大,园陀陀、光烁烁,……故金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②“元神见,则元气生。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
因此“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生慧”三者之间的关系实为如下关系:“修止念→念止(慧光生,入定,先天炁生)→生慧(先天炁作用于元神,元神因之灵验)”。
3、从以上两条可以看出从修性功(止念)入手最初可取得四个成果,如何把握其中两个成果至关重要
第一个成果是念止见慧光;第二个成果是入定(见慧光为入定前提);第三个成果是招摄来先天炁(“元气生”);第四个成果是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
这四个成果中的两个,一是生先天炁,另一是生慧,如何把握这两个成果至关重要。
错误做法:刚生“慧”后,不是“慧而不用”,而是在“慧”上大做功夫,结果就走上“只修性,不修命”的不归路(走这条路的人真不少,等到要回头时已晚矣!)。
正确做法:念止,生先天炁,进而生“慧”后,“慧而不用”,紧接着依靠已招摄来的先天炁修“止息”,即由止念到止息。这就能避免“只修性,不修命”,而踏上性命双修之坦途。
4、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摄来先天炁(见第2、3条),却只能称“修性”,而不能称“性命双修”
从丹道看,修元神就是修性,而修先天炁就是修命;扩展开来说,修元神(修心)、修慧光、修慧就是修性;修先天炁、修形、修身就是修命。修“止念”明明包含招摄来先天炁,为何只能称“修性”,而不能称“性命双修”?原因就在修性功招摄来之先天炁虽然对祛病健身有极大益处,但它的主要作用却在修性,记住张伯端的话:“元性是何物为之?亦气凝而性灵耳。故元性复而元气生,相感之理也。”这就是第1条丘长春的语录只字未提先天炁的原因所在。从下文第11条可以看出:只有由止念进而止息,方能称性命双修。正因为如此本文才专门论述“从丹道看从性功入手者当由止念到止息”。
5、唐·司马承祯论“初得小慧,悦而多辩”,必然导致“早终”
唐·司马承祯(647-735)指出:“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然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备于形,浅则惟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至早终,道故难备。”
语重心长,讲得多深刻啊!司马承祯所说“慧觉”意即生“慧”(获得智慧、大智慧和这样那样的功能)。生慧是一个由生小慧到生大慧的过程,是修“虚无之道”,“惟及于心”的浅层次的成果,离修“虚无之道”,“兼备于形”的深层次的成果还差得很远。“慧”并非不可用,但“初得小慧”时之“慧”不可用。从丹经看,在炼神还虚,“三年乳哺”之后“慧”方可用,可大用!(见明·伍冲虚的《天仙正理·道源浅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