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梁世杰撰文说:“不知易不可为太医,不知易不可为将相”古训昭然。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处于大交流、大碰撞的白热化时期。《周易》又一次成为整个世界的研究热点。但在现代的中医临床和学术上,一直排斥和否定术数类文化中对疾病的认知。对其一直秉持“非医即巫”的观点。只讲《黄帝内经》,而无视《易经》等相关边缘学科对疾病的认识,不能进行“中医本位思想”以外任何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有违《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古训。相比之下,古代个别医家却特别重视《易经》在医学上的重要作用。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得更为明确:不知道《易经》的原理,不能说是一个懂得医道的医生。以上大医家的言论还只停留在“易学”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和启迪上,但在“易术”的运用上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移精变气论”章节的意疗法。至今学者多认为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心理疗法故仍未引起重视。此外佛家、道家、风水、术数界等从古至今都对疾病有很多深刻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认识,形成了很多流派。如佛医、道医等对疾病的认识有业障病,风水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不局限于中医四诊八纲和药物治疗,如八卦意象诊断,六爻诊断;治疗方法如祝由、按摩、风水调化、冥想、气功、斋戒、观画、静闭、谈心、象数疗法等,其学术经验多散在于《药师经》、《黄帝宅经》、《道藏》等许多术数类及部分中医类古籍中。我们不妨把古今《周易》术数类文化对疾病病因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称作“易医”。正如上所言,“易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上,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术数类学科。当然,实现“易学”、“易术”和中医的再融合,形成新的“易医”学科,有赖于中医界在未来中医辩证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创新。有了广泛汲取术数学科中“易医”类营养的大智慧,才能创新和发展传统中医,实现振兴中医、拯救苍生的伟大使命。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7月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