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钱学森自己在1986年4月30日一次讲话中作了原则上的回答,他说:“我读了一些西方科学家关于思维、关于意识的一些议论,发现他们有两个毛病,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则是二元论,这些都是不对的。只有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解决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大脑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恰恰是气功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见《人体科学》第324页)。这真是一语道破。我想,可能也正是在这种哲理的高度上,才使这些老一代学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同他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珍爱联系到了一起,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相应的贡献。1920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曾经这样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看起来,钱学森确实是在实践着这一光辉思想。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吗?
如果再把问题引申,把它具体化,那么,我们又该进一步学习哪些有益的东西?
首先,应该看到,贯穿在钱学森整个科研实践当中的,是这样一条红线——就是,以爱国为动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革新的精神努力去开拓新的学术领域。钱学森的晚年,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用于开创人体科学。和他共事了三十多年的张震寰将军,曾经饱含激情地对我们说过:“钱学森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永不停滞,他特别关注的是科学发展的前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在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里,世界上有什么新的进展,而自己在一周内还不知道的话,那就是最大的失职。”由他直接领导的我国唯一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乃是培训宇航员的摇篮。从1983年春天起,钱学森每个星期都要到这个研究所去上半天班,推动那里开展人体科学的学术活动,一直到1987年他76岁的那一年。在这几百次的学术活动中,他认真听取别的专家们的发言,自己以为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最后汇集起来,竟成了厚达452页的一本书,书名就叫作《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这是比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论人体科学》涉及面更广、新观点更丰富的一部书,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钱学森一贯的治学精神。
那么,这本书所记载的钱学森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总的优势体现着怎样的一种世界观?记得1983年4月11日,我和梁志明二人在这个研究所的学术活动中介绍了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大脑的功能(有些功能是采取一般的方法所无法激发的)。钱学森同志听了之后,即席发言,他说:“人体功能的特异与非特异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我们一般人谁也听不到雷达波。但是,确实有个别人能听到,这是很特异的。1982年美国人的一项研究证明,雷达波能引起人脑的发热,而不同部位加温不一样,应力也就不一样。恰好,这个人曾在二次大战中有一块弹片打入头颅中,且一直未取出。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别,引起弹片与周围组织的摩擦,因而使人听到了雷达波的声音,机理清楚了,于是是原来认为是很‘特异’的功能成为‘非特异’的了。所以,特意会向非特异转化。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演讲,都说近年来的科学发展,对多少年来的基本粒子学说进行了彻底改造。科学总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特别是很多科学基础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牢固,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在变,在一天天的变化。因此,我们要跟上形势。”
这段话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最后一句话,我特别注意到这里所提的是“很多科学基础的东西”都在变。确实,一部科学发展史表明,过去认为牛顿力学是很经典的,似乎不可动摇,但后来不也照样有所更新了吗?牛顿力学都如此,其它各种学说的发展脉络不言而喻。而这种连科学基础都随着科学发展的发展在变的观点,可以说是始终贯穿在钱学森自己的科学实践之中,据此,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创新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学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探讨我国的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加速前进。我听到一些海外学者在大声疾呼:中国要加速科技的发展,必须扬弃那种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思想当中的保守成分,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才可能生机勃勃。事实表明: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个人,可以工作,但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失掉了创新精神的民族,可以存在,但难免被他人同化。中华民族向来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不但古代的文化如此,“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也是如此。近百年来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新的先进文化的指引下,具体说,就是在马列主义有所创新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才顶天立地般站了起来。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搞现代化,靠什么?靠抄袭西方的文化吗?显然不成。但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妄图在文化上也把我们加以同化。对此,我们决不可失掉危机感,绝不能放松忧患意识。已经年逾九旬的钱学森同志还在郑重表示,“与时俱进”这个提法好。过去,我们在火箭等高科技领域,还只是把别人现成的技术拿来应用。今后,我们必须在技术上有自主的研发,在理论上有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请听!这些掷地有声的良言益语,难道不足以发人深省吗?如今时代的潮流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大浪淘沙的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