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15)

作者:南怀瑾 来源:气功人网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有关道家上下“雀桥”之说和舌抵上颚:待胃气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后,则胸间“膻中”部位,自然有豁然开朗之感。甚至,守静之极的人,还可感受-一听到心脏部分,似乎有劈拍开裂的声音,犹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开”的感觉。此时严如有物下沉,气入小腹,舌尖上翘的自然反应发生。无论佛、道、密宗、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从一般的观念来说,舌抵上颚是为衔接上颚门牙两齿缝之间的唾液;吸收“脑下垂体”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内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纳气”,用作“返老还童”的修炼工夫。所以一般初学打坐的人,只要依照舌抵上颚的姿势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满口,需要啯啯吞咽的现象。甚之,津液有时还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尝所未有。但到了胃气上行,通过食道管的时候,喉结骨自然内收下压,舌尖便自然上翘,进而可以直立接触到小舌头部分,内卷而封住喉头,使呼吸之气,自然由轻微无声而达到接近停止的状态。这种情形,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驾起“上雀桥”而登天梯的现象。在瑜伽术的静坐法而言,这是真正自动作“瓶气”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于是,后脑神经震动所生的“天籁”鸣声和震动的异声,所谓“脑后鹫鸣”、“眼现金光”的现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境宁静无妄的境界,也愈来愈加清明。

虽然如此,但自“中宫”胃部所起的下行气,是否真已进入下丹田(小腹内在的中心点),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在童身(指性知识和情窦未开的名词)修道者,这个问题又当别论。倘使从一般已经有过性行为或变相性行为经验(如手淫、梦遗等)的人来讲,真正气归丹田气海,并不如此简单。因为当下行气将通丹田气海的时候,小脸和耻骨以上的神经,都自然而然会有刺痛的感受。等到这种刺痛感觉完全过去,气机直达“海底”烂明)摄护腺部分而贯到生殖器(女性仅到子宫部位)时,只须稍加注意,便会自然收缩回转。摄护腺乃至会阴部分,都会自然生起紧缩的情形,丹田(小腹)充满,发生内呼吸(指小腹内在的轻微呼吸的现象),这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下雀桥”的作用。再进而到达口鼻呼吸与内呼吸完全静止,生殖器收缩和睾丸的收紧,就如婴儿来未孩的状态,这便是一般道家丹经所说的“马阴藏相”的初步现象。到此,饱食多吃和服气不食,都无所谓,便可真正实证到“静定”的初步工夫。但是差距真正打通“任”“督”二脉;和修道入定,超越人天的境界,仍然还有一段并不短暂的距离。

上文讲到在静坐过程中气机发动之后,任督二脉有了反应的种种情形,并非就算是任督脉的真实打通。可是一般人便把这些反应作用,认为是任督脉打通的现象,真有“迷头认影”,自落痴狂的见病之嫌。不过只对健康长寿来说,如果运用恰当,却也不无小补。倘使真要诚心学道,那便要审慎明辨,不可认妄为真了。

前面讲到有关(中官)胃气发动上述食道管时,便有嗳气打呃的情形,曾经引起一些作静坐工夫的好奇朋友,纷纷来函询问每个人自己打呃嗳气的现象,是否便是这种景象?实难以骤答。总之,无论因静坐作工夫所引起的嗳气打呃,或因胃部有病症所发生的打呃嗳气,统统都是肠胃有废气(Gas)的关系,那是毫无疑问的事。调整中和肠胃有废气的方法,无论中医与西医都有药物,不妨求医诊断,加以药物的帮助,对于修习静坐,绝对有益而无害。尤其修炼道家的人,非常注重外金丹(药物)的作用,以辅助修道的进度,此所以学道者不能不通医理之原因也。

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倘使真从本身“中宫”的胃气发动,上通食道管“十二重楼”,舌头自然而然上扣上雀桥(小舌与两鼻内初通气之处)直接脑下垂体散布的内分泌(头顶下降的津液),随时咽食清凉甘芳的液体,就可渐渐至于不需双鼻呼吸通气,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来。这是瑜伽术中强制修炼壶式“瓶气”,和道家强自闭气所希求的难得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对于饱暖饥寒和外界的寒温暑湿,便能产生较强的抗力。甚至,可以做到不思饮食。自然减少睡眠的功力。但必须亲近真正过来人的明师指导,适当地减除饮食,乃至暂时不食,方可渐渐深入初步的一种定静境界,而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领略得到的滋味。可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仍然需要好的饮食滋养,才能更加充实内力而打通性腺部分(进入阳[足乔]、阴[足乔])(畅通四肢阳维、阴维)、而达美不可言的景况了。至于哪样程度才可暂停饮食?哪样情况需要重新补充饮食?那就要看修习人的实际进度而定,不能纸上谈兵似的妄加预言了。这种情形,过去在道家丹诀上,称之谓“火候”,等于煮饭烧菜的火功一样,需要当时的心领神会,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变的。

大腹便便不足道

但是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揠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更不容易打通带脉(围腰圈身一带)的气机。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耻骨以上到肚脐部分),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但又不可过分用意,造成感觉上太过着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气机由会阴(海底)部分,发动循左右两大腿的大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痛、胀、麻、痒等感受,由此再进而达到两腿和足趾。以及胯、膝、足踝骨,和每一节神经、每一细胞,都发生暧、软、轻、乐的快感。甚至,不但不想下座,反而喜爱盘腿久坐,贪囹其乐而入于轻安舒适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气机再循督脉的腺路,上冲腰、背,畅通左右两肩胛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软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无骨”的感受。然后气机的感受,再循小脑(玉枕、泥但)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沉沉下降,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此时几乎毫无感受,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倘使工夫没有到达腿部发生妙乐、暧、软、轻灵的境象,便自认为已通任督二脉,那便是自欺之谈,误入不浅。

分享到:
------分隔线----------------------------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