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经络学说与气功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经络学说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针灸、气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针灸的“得气”会出现经络的感传现象;而气功锻炼同样能体会真气在人体内循经脉运行。所以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随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经络学说的实践意义,不仅是灸、气功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医各科均践意义,不仅是针灸、气功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医各科均有重要作用。因此,《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一、经络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道,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有经过、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俞穴”。“俞”有运输之意,“穴”有孔隙之意。在功锻炼中,俞穴常作为意守部位,也是布气(内气外放)和接受外气的部位。

经络系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是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孔络、浮络;连属部分是指十二经盘和十二皮部而言。

经络系统从人体的组织结构来说,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体内外上下所以组织起连接和联络作用。从生理功能来讲,它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具体归纳为运输气血、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平衡等几个方面。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与体内不同脏腑的络属关系以及在肢体循行路线的不同,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手有三条阳经和三条阴经;足有三条阳经、三条阴经。阴经主要行于四肢内侧,在体内属脏络腑。阳经主要行于四肢外侧,在体内属腑络脏。手经行于上肢,中经行于下肢。

十二经脉的经气流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流注起于肺经,周流全身一周后,又复注于肺经。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脉的联接逐经相传,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见图2)

其中,肺是十二经流注的开头和结尾。肺朝百脉,五脏六腑皆的受气,所以气功学中非常强调调息的作用。另外,督、任二脉也参与十一经脉流注循行。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循行,同督、任二脉有一定的交会,督、任起到一定的“纲领”作用。所以,练功家很重视小周天运行法,称为“筑基”。

图2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示意图

图2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示意图

二、子午流注在气功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认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是:

子时(夜间11~1时)气脉流行胆经

丑时(夜间1~3时)气脉流行肝经

寅时(晨前3~5时)气脉流行肺经

卯时(早上5~7时)气脉流行大肠经

辰时(上午7~9时)气脉流行胃经

已时(上午9~11时)气脉流行脾经

午时(中午11~下午1时)气脉流行心经

未时(下午1~3时)气脉流行小肠经

申时(下午3~5时)气脉流行膀胱经

酉时(下午5~7时)气脉流行肾经

戌时(夜间7~9时)气脉流行心包经

亥时(夜间9~11时)气脉流行三焦经

二、常用俞穴简介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聚集不同程度的真气。针灸疗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引动经气循经络运行,以防治疾病。气功虽然同针灸不尽相同,但俞穴的发现和命名也与气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详见下文“经络在气功中的应用”)。其分别点只是气功以意导气、凝神聚气,针灸以针刺或灸法导气。所以,无论针灸或气功,均可出现“得气感”和“经络感传”现象。因此,气功家常运用意守俞穴的方法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下面选介部分常用俞穴,其中各俞穴的作用,参照针灸文献,供练功者参考之用。

(1)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开一分处。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咳喘、发热、癫狂、鼻衄等症。

(2)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食 指桡侧,指甲角旁开一分处。主治牙痛、咽痛、上肢瘫痪、热病、痒疹、便秘等。

(3)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主治牙痛、目痛、咽痛、上肢瘫痪、热病、痒疹、便秘等。

(4)迎香: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鼻翼旁开五分,鼻唇沟内方。主治鼻疾患、口眼 斜、面痛、面痒等。

(5)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在膝下三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脚气、中风瘫痪等,为全身强壮要穴。

(6)厉兑:足阳明胃经穴。在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开一分。主治牙痛、鼻衄、热病、癫狂等。

(7)隐白:足太阴脾经穴。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旁开一分。主治腹胀、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尿血、癫狂、惊风等。

(8)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肠鸣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脚气等。

(9)少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桡侧指甲角旁开一分。主治热病热病烦满、中风昏迷、心悸、心痛、癫狂、胸胁痛等。

(10)少泽: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手小指尺侧指甲角旁开一分。主治头痛、咽痛、乳汁不足、中风昏迷等。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