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分三咽
一口者,即一口津液也。三咽者,言一口津液分三次咽下,暗合三才之象也。
龙行虎自奔
所谓龙虎者,阴阳相喻之辞,非真有所谓龙与虎寄于身也。龙行之龙,是身中之神;虎奔之虎,是身中之气。盖如是聚津鼓漱,调匀咽下,则神完气足,阴阳相交,而全身如天地之交泰矣。
闭气搓手热
闭气者,使全身之气内聚而不散于外也。搓手者,所以左右来往调脉络也。闭气搓手,则气聚脉调,内邪可去,而外魔不侵矣。法当如前盘膝坐,两掌相合,先左上右下,向左旋摩,二十四次毕,两掌易位,右上左下,向右旋摩,亦二十四度而毕。惟搓摩之时,宜十分用力,务使两手心至极热也。若不着力,手心不热,即为无效。
背摩后精门
背摩后精门者,反手至背后而摩其精门(后腰)也。在两手搓摩四十八度以后,手心已极热,即将两掌移后,紧按精门之上,左右并行搓摩,皆由外向内轮转,行二十四度以后,即握拳紧紧,如握固静神式,置诸膝头之上。
尽此一口气
气者,人之主。尽此一口气言者,盖尽敛此身中之气而聚于内之谓也。
想火烧脐轮
想火者,我意之火,非真有形之火也。想火烧脐轮者,我意想中似有火下烧脐轮也。气既凝聚,即以心暗想,运真阳之火,下注丹田而烧之。此虽非真火,人目所不能见,而运之者则觉丹田气暖,真似有火烧之者。至丹田火热,急收气敛火,还冥心坐状。
左右辘轳转
此辘轳转,指肩臂而言也。先将左臂曲折,连肩向左旋转三十六次,然后右臂亦向右旋转三十六次。此周行血液之法也。左右七十二度之后,仍握拳紧紧还原。
两脚放舒伸
坐行以上诸法后,为时已不暂,下肢之疲可知矣,若不调和之,必为体病,故宜放之使舒伸也。法当先将盘迭之脚放下,然后徐徐向前伸出,至舒直为度。行之不宜太疾,盖两脚于久困之后而骤疾伸之,则下肢之脉络必至伤损也。
叉手双虚托
叉手者,两手互交,十指互间也。虚托者,言手虽不举物而凭空上托也。法当交两手于胸次,手背向天,然后反掌向上,用力托去,手背直对顶门。两臂举直后,即徐徐落下。凡一上下为一次,连行九次,仍握拳紧紧,置诸膝上。
低头攀足频
此运行周身筋络血脉之法也。所谓低头者,不仅头颅前倾,即上体亦须略俯也。先手指放开,两臂伸直于前,手掌相对,徐将上体俯下,双手即从两旁挽入,攀住足心,使头与尾闾成为平形,更徐徐收起。一俯一起为一次,行十二次乃止。
以候神水至
低头攀足十二次后,即徐徐收回伸直之脚,依旧复原,盘膝而坐,冥目静心,以候津液之至,而再行动作也。
再漱再咽吞
如前赤龙搅水法,将舌满口扰搅,使津液聚而再如法鼓漱,如法咽下也。
如此三度毕
所谓一度者,即鼓漱三十六次,咽津三次也。三度共鼓漱百有八,而咽津三次也。
神水九次吞
行前法三度,共吞神水九次,四时五行之象寄乎其数矣。
咽下汩汩响
津何以能响?神气鼓之也。是亦犹水不能自作浪,而风吹之以成浪也。咽津之时,必汩汩作响,何也?盖神气既鼓津作响,而津之所至,神气亦至矣。上自聪门,下至丹田,中及各部,神气无不周行,而心亦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