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功法实践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王松龄气功(2)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3.庄子心斋法:庄子论修道入手有心斋、坐忘二法,《庄子•内篇•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假借孔子之口,申心斋之法。

“若一志”即“用志不分”,精神专注。由耳听呼吸之音,到感觉呼吸运动,即听之以心,渐达心息相依.而渐渐进入浑浑沌沌之心斋境界。所谓心斋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样继续听下去,达到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即达到“听之以气”了。渐渐进入浑浑沌沌的境界,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符”作神解。此时精神状态进入虚的境界,即达“心斋”了。(这一段基本上是陈撄宁先生的注解,可以参考。前面说的听呼吸运动作不得数,并不是要你去听呼吸,只是听会呼吸这个人之本能,自然返朴归真。)

行心斋之法,可坐可卧,可随时随地练习。这也是培补元气的办法,是从有为入手达无为境界的修炼方法。适于各种慢性病人康复和劳心者消除脑力疲劳修炼,尤其对失眠症,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当忘听忘息后,渐渐地入于睡乡,则是神经得到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健康过程最有效的时候。睡醒后可从头再做听息,还可以安然入睡。此法安全、速效,毫无流弊。而且与《内经》之“阳入于阴”理论相符。

收功:不想练了,睁眼起身即可,或行自我按摩导引后收功亦可。

4.庄子坐忘法(补肾健脑法):何为坐忘?《庄子》:“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大通,义大道,能坐忘即合于大道。按道家修炼,亟重去知、坐忘一着。唐•司马承桢撰有专论《坐忘论》一卷。盖欲修大道首当无心,故有“无心是道”之说。无心,指无“六尘缘影之心”,此心即无,则妙明真心自显,又称“心死神活”。如此始“同于大通”。欲达无心,在于忘心,即除去见闻觉知,不用聪明思虑。宋•白玉蟾《玄关显秘论》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倾刻,运造化于一身也。”黄檗禅师说:“忘境尤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怕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传心法要》)。可见佛道两家皆极重视坐忘之法。

今之练气功者,于进入浑沌坐忘之境界时,多忽然惊觉,而以忘掉意守为非,盖不知坐忘之妙也。庄子坐忘之法,首见于王松龄教授公开传授。此法在庄子书中虽未尽露,但《庄子•齐物论》已述其大端。所谓坐忘,已明显指出其姿势非站、非卧而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隐机而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隐,伏也,释俯伏。旧多释凭、倚、靠、非。机,通几,指几案。《外篇•知北游》:“神农隐几,台户昼瞑。”瞑,即睡。盖神农伏于几案,其状似睡,但非一般之睡.否则.何不卧床而睡?“仰天而嘘”,俯伏即久,“收功”时自然当应如此。答焉,欧阳景贤《庄子释译》说:“答,或可解作坍、瘫。”其耦,司马彪说:“耦;身也。身与神为耦。”俞樾说:“丧其耦,即下文吾丧我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身心寂然,两忘之义。司马承桢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庄子》曰‘宇泰定,发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则慧照内发,照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是之谓坐忘焉。”

具体练功方法如下:

姿势:伏案式,即趴在桌子上。先宽衣解带.自然平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地上.两臂交叠或互穿于袖内,或双掌重叠,曲肱伏于几(桌、案)上,枕以前额,颌稍内收,颈稍挺(后凸)。前额与双臂(掌)之间亦可加一海棉垫。坐好后,臀稍后移,(注意此点)以使胸腹部空松,不受挤压。练此功法浑然入忘后可出现全身松瘫现象,即极度放松状态,如取其他坐式,则难于保持姿势,甚至可突然倾倒,故必须“隐几”而坐。姿势摆好后,长呼一口气,使气沉丹田(位脐后肾前,前七后三稍下处_)。放松腹部,然后自然呼吸,不用调息,无须意守,只将身心放松,如疲极欲息,如初释重负。意、气下沉后即不再管它,即迳入忘。其要领(即口诀):“松、沉、忘”三字,重在忘字。如不能很快入静,可每于呼气时默念“松沉忘”,反复暗示,便可渐入忘境。

初学者或陷于昏沉,或径入睡.皆任其自然,坚持修炼,阳气渐充,即无睡意,或醒后继续练功,亦不会再睡。“心神沉而阳气生”,此法对阳虚、阴阳两虚或阴阳偏盛者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值冬春季节,久病或高龄阳虚证者,每日上午在阳光充足之静室,背向太阳伏身坐忘,则可获补虚生阳、健脑益智之功。吾师称之为“负暄”或“曝背”。练此法后,会觉得头脑清醒、手足发胀、口干舌燥,间有肠鸣矢气等反应,此属正常。

临床实践证明,照此法修炼,有补肾生阳,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练功后头脑清新、精力充沛,有显著增强记忆力和迅速消除心身疲劳之功效;同时有开胃健脾,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便秘。许多高龄老人练功后出现生理功能的逆转,如发白变黑、眉落重生以及性功能增强或恢复等生物学年龄下降的还童反应;有些人练功后出现透视、遥视等特异功能;还有些人灵感思维得到强化,智慧大开。充分证明此法对调动人体潜在本能卓有成效。

此功法之作用还有:

(1)调整气脉使之平衡,收效甚速;

(2)收下颏、挺后颈,亦称“闭任开督”,有利于任督循环。因挺后颈将督脉抻开,收下颏则使原属上行之任脉气机下降。此式在藏密及瑜伽中称“颔压结喉”,其作用有利于入静、入忘;

(3)此法重要作用之一为“生阳”,即生理上性机能的恢复和增强。而这正是古今中外研究抗衰老、“返老还童”者公认之重要指征。因此,对阳萎等性机能衰退的治疗效果甚佳;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