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 打成一片, 就天下太平, 无有事了。修道人计较净尽, 无不返朴归真, 纯任自然。所以道: “天际日上月下, 槛前山深水寒。”天上的太阳升起, 月亮便西沉了; 门外的山愈高深, 水便格外寒冷。这种毫无造作, 纯系自然的景象, 正是修道人心空无住、随缘起居的无作妙用。圆悟道: “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 风来树动, 浪来船高;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不也就是纯任自然, 无所造作吗? ! 修道人到这里随你唤天作地, 唤地作天, 也言端语端, 无所不是了。下面:
“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乾。”
这两句是借古人问道公案的语句, 交织起来颂本公案“知而无知, 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昔有僧问香严禅师: “如何是道? ”严云: “枯木里龙吟。”僧进问云: “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 “髑髅里眼睛。”僧不悟, 举问石霜: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 “犹带喜在。”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 “犹带识在。”僧仍不悟, 又举问曹山: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 “血脉不断。”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 “乾不尽。”僧云: “什么人得闻? ”山云: “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僧云: “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 “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复又颂云: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识尽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哪辨浊中清? ”
这则公案所说的枯木龙吟与髑髅眼睛, 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无言而无所不言, 无识而无所不识, 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 便般若味重重, 风光无尽了。兹将其含义略分析如下:
1. 无说是正说, 无闻系正闻; 无知是真知, 无见乃正见。
2. 一说龙吟、髑眼, 便有无言之言与无识之识在, 犹如眼里着沙, 非为净目。
3. 尽管大道虚旷, 无声无息, 无言无识, 但非如木石无知, 而系妙用无边。
4. 初悟道人不无喜悦, 故初地菩萨名欢喜地。此时习染未尽, 妄识犹存。
5. 悟道后如堕在圣境上, 着在窠臼里, 也是不剿绝。
6. 妙高峰顶固官不容针, 不许商量, 但第二峰头, 为接引初机, 不妨私通车马, 略露风光。
有这许多意义在, 故石霜与曹山说“犹带喜在”、“血脉不断”与“乾不尽”也。
雪窦有大才, 把这问道的语句, 一串穿来, 用颂本公案, 确是神偷妙手。髑髅( 骷髅头) 分别妄识已尽, 有什么喜与悲? 枯木龙吟——无情说法——是炽然说, 无间说, 销不乾的。这就与本公案虽不在明白里, 而不是无说、无知的旨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关于无情说法, 昔洞山祖师参沩山和尚问曰: “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 某未究其微。”沩曰: “ 黎还记得么? ”师曰: “记得。”沩曰: “试举一遍看。”师举毕。沩曰: “我这里也有, 只是罕遇其人。”师曰: “我未明, 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 “会么? ”( 竖拂的是谁? 不正是无声之说——无情之说法吗? ) 师曰: “不会。”( 可惜许, 磋过了也。) 师后参云岩问: “无情说法, 什么人得闻? ”岩曰: “无情得闻。”( 妙哉! 妄尽情消是什么人? ) 师曰: “和尚得闻否? ”岩曰: “我若闻, 汝即不闻我说法。”此语较幽隐, 似须稍注释一下:
1. 我若闻, 非但有能闻与所闻在, 更有法在; 能所相对, 法见未除, 即非道人, 何能据师位说法?
2. 我若闻即同无情, 无情以不说为正说, 非有言说也。
3. 我若闻即齐诸圣, 而圣者之报化非真, 亦非说法者, 我今为子说, 凡故不居, 圣亦不可得。
洞山师曰: “我为甚不闻? ”岩亦竖起拂子问曰: “还闻否? ”师曰: “不闻。”( 犹自不惺惺) 岩曰: “我说法, 汝尚不闻, 何况无情说法乎? ”师曰: “无情说法, 该何典教? ”岩曰: “岂不见弥陀经云: ‘水鸟树林悉是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 已迟八刻) 乃述偈曰: “也大奇, 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声方得知。”
这无情无说之正说, 非耳听可得, 故曹山云: “不知是何章句, 而闻者皆丧( 丧生失命) 也。”在座诸仁还识得在目前的纷扰尘境中存在着绝言说、断听闻的玄虚大道——浊中清吗?
无情说法也无甚难会。参究玄机到精微处, 非言语所能表, 只有心领神会, 世间的事到微妙处, 不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与“此时无言胜有言”吗? 这就是“眼处闻声方得知”的注脚啊!
百丈禅师尝曰: “一切语言, 山河大地, 一一转归自己始得。”雪窦将公案颂完, 最后也转归自己, 为人道:
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庞婆云: “易、易、易, 百草头上西来意! ”本颂开头不也说: 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历代祖师直指见性的语句更不胜枚举, 悟道不是很容易吗? 为什么又说难呢? 盖悟道不是徒托空言, 须要与事相应。其间不无难处, 兹略举十端如下:
1. 疑情难起, 妄念难息。参禅不起疑情, 即无开悟之日, 应抱定一则透不过的话头, 吐又吐不出, 吞又吞不落, 极力追究, 直至行不知行, 坐不知坐, 方能相应。持咒念佛, 须心念耳闻, 极力追顶, 才能化妄念于无形。
2. 大道即在目前, 学人就是不识。古德云: 只为亲切甚, 转令荐得迟! 非虚语也。
3. 聪慧者, 流于文字、口头, 不务实修; 老实者又多死于句下, 此宗风所以不振也。
4. 真伪难辨。玄沙云: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在识神里用事而谓悟道, 今人尤甚。
5. 死水不藏龙。学者往往因乐于安住定境, 落入无记, 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6. 住著定境自以为得。学者于定中偶得一圣境, 自以为得, 守住不放而死于境下。如守住“乐”者, 即不能出欲界; 守“明”者, 不出色界; 守“空”者, 不出空界等。
7. 功夫与悟道混为一谈。众多学者不识功夫与悟道的区别, 误将发了某种神通或气脉通畅了, 以为悟道; 反之, 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 功夫再好, 不识真心, 终有落处, 生死不了, 绝非悟道。
8. 骄躁难戒。学者于悟道前, 多急于求成, 失之在躁; 悟道后, 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骄。躁则易折, 骄则易狂, 俱为学者之大忌, 故亟宜戒除。但学人往往不自觉或护短而不之顾, 故多流于始勤终惰或狂妄不羁, 此岂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证道者少症结之一欤?
9. 保任精进, 消除旧习难。要将多生历劫著相的旧习一下消光, 确非易事。俗语云: “江山好改, 习气难移。”如不时时觉照, 护惜本真, 勤于改造, 实难有净尽之日。但学者往往得少为足, 以为一悟便是, 不事改造, 非但无以进证后得智, 且有堕入“悟后迷”之危险, 可不慎哉? !
10. 圆证无住难。众多学人往往以为悟得此能言会道、謦 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 便已到家, 如再用功, 就是执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觉, 不是本觉, 尚须以之依于本觉, 精勤修习, 始成大觉。更有学人著于性体, 住在证境上, 不自觉的堕于圣域而不离窠臼, 此皆不能圆证菩提之大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