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不契, 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虽信佛, 但般若根器很差, 不知达摩在点示他, 还以为达摩祖师真正不认识, 没有什么本事。所以“帝不契”, 话不投机半句多, 他就不睬达摩回后宫去了。达摩祖师呢, 你不睬我, 我也无法度你。因为禅宗是接上上根器人的, 要悟当下悟, 不是拖泥带水的说教。在两三句问答之中, 语不投契, 只有另找门路, 所以“达摩遂渡江至魏”了。不是有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么? 达摩踏着一根芦苇就渡江到魏国去了。
帝后举问志公, 志公曰: 陛下还识此人否? 帝曰: 不识。
这梁武帝回到后宫去问宝志公。因为梁武帝面前有两位大师, 一个是傅大士, 一个是宝志公禅师。这两位大师都是从兜率天宫下降来度梁武帝的。梁武帝就把这段公案( 与达摩祖师的对话) 告诉宝志公。志公就问梁武帝, 你还识得达摩吗? 帝曰: “不识。”这里梁武帝也同样说不认识, 和达摩祖师说的“不识”, 是同是别? 诸仁还知么? 这里面大有文章在! 达摩祖师所说的“不识”, 不是认识不认识, 而是把真心活泼泼地全盘托出给你看, 指点你当下见性; 而梁武帝说的“不识”呢, 只是我们世俗所说的不认识而已。但是在宗下如问你二个“不识”是同是别? 你象上文这么回答, 就要吃棒。要怎么答呢? 父母所生口, 终不向你道!
志公曰: 这是观音大士, 传佛心印。
志公说, 这个达摩是观音大士, 前来传佛心印的。佛的心印就是我们的自性, 以心印心, 叫你当下见性。不需要象我们现在要修什么法, 要打多少坐。他只说一句话, 在节骨眼上一点, 叫你当下豁开正眼, 明见本性, 叫单刀直入, 很快很快。但是现在这个末法时代, 修道人根机钝了, 象一把刀不快了。不要说一点, 千点万点也点不开。
豁开正眼就是打开般若, 这是任何一宗都切切需要的, 没有智慧绝不能成道。或许有人说修净土宗不要吧! 不然! 假如不要, 为什么净土功课每一次最后要念一声“摩诃般若波罗密”呢? 假如没有智慧, 怎么能看破世上的一切色相而放下这世界往生西方呢? 好多修净土宗的人到最后生不到西方, 就是因为无有智慧, 看不破这个生于斯、食于斯、所有亲朋好友都在这里的娑婆世界, 放不下, 舍不得离开, 而不能去。假如明白所有妻财子禄都是梦幻泡影, 舍得放下, 那就千修千人去, 万修万人去了。
志公说观音大士传佛心印。观音大士太慈悲了, 处处闻声救苦, 加被一切众生, 离苦得乐。因菩萨与此世界众生缘深, 所以释迦佛临圆寂时, 托付观音菩萨照顾娑婆世界的众生使大家免遭苦难。《法华经•普门品》就是宣说菩萨的伟大、愿深、慈祥、德隆与功力深厚的。大家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非但不论什么样的障难灾殃都能化为乌有, 连一些不顺遂的事也都能消除。我们要努力修行, 不要辜负佛菩萨的恩典。修成之后, 还要代佛菩萨来宣扬、说法, 接引后进, 使佛法振兴起来, 使大家都能出离苦海。
帝悔, 遂遣使去请。
梁武帝听志公禅师说, 这是观世音菩萨, 来传佛心印的, 而自己不认识, 怠慢了他, 让他走了。梁武帝深悔自己无状, 轻慢了达摩, 使他悄然离去, 所以要差他的使臣去把达摩祖师请回来。
志公曰: 莫道陛下发使去请, 阖国人去, 他亦不回!
宝志公说, 不用说你陛下遣一个使臣去请达摩祖师回来, 就是你把全国人发动去请达摩, 达摩祖师也不回来了。这为什么呢? 因为达摩祖师是来传佛心印, 度有缘众生的, 不是来受你供养的, 你根基不相当, 就无福接受禅门的法宝。宗下所谓: “不是知音, 徒劳侧耳。”他更不需要名誉, 只要得一个半个开悟之士能接法, 绍隆佛种就是了。所以达摩祖师是“牢笼不肯住, 呼唤不回头”。他是再也不肯回来的。达摩祖师渡江至魏后, 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得神光大师, 彻悟心源而传法。其余在他名下的人也很多, 但是他们只得禅宗的皮、肉、骨, 而不能得髓。所以达摩祖师只传神光一个人做第二代祖师。达摩原以为梁武帝是中国信佛的皇帝, 大概有相当的根基, 哪晓得这皇帝不行, 只在名相上著眼, 不是上上根人, 不能传付, 所以不辞而别。那么, 学禅这么难, 值兹末法时代, 岂不要断绝佛种吗? 不! 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根器人, 广大佛子中, 上上根人, 大有人在。只要有心人提倡弘扬, 禅门是会兴隆的。因为有佛、菩萨的伟大慈悲力量加被, 只要深信不怠, 天天朝于兹、夕于兹, 流连于兹、颠沛于兹, 不断地前进, 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假如疑疑惑惑地在这里猜疑, 我能行吗? 佛菩萨会加被我吗? 恐怕业障重不成功吧? ……那就坏了! 因为一疑惑力量就不足了, 修起来就打“格顿”, 不能奋勇地一往直前、奋斗到底完成艰巨伟大的任务。只要我们信心足, 不怕路远险阻, 把全身力量扑上去奋力前进, 就一定能排除艰难证成大道! 上面说过, 我们于悟道后, 不是一悟就休, 还要好好地保护它, 长养它, 把习气除尽, 犹如婴儿成长为大人了, 那时候才能随心所欲放手空行。于初悟时不保是不行的, 怎么保呢? 一面上座养定, 一面在日常事务中磨练培养, 既不住空, 也不住有, 一切随缘, 任何工作都能做, 虽做而不著做, 毫无爱恶之心。宗下所谓: “于心无事, 于事无心! ”终日忙碌, 而心中无事; 心中无事, 而不妨终日忙碌是也。假如做事时被事做了去, 那就不行, 要赶快拉回来, 放下来, 勤于觉照, 精于锻炼; 假如自觉力量不够, 那就要多打坐。为什么呢? 因为打坐能培养定力, 使你在境界之中有主宰, 有力量。你不打坐, 定力不够, 在境界中锻炼的时候, 一浑就浑掉了, 被境界拖着走了, 落于悟后迷, 就不行了, 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复次, 刚刚打开本来时, 是没有什么奇特的。修行人往往不识, 以为没有什么神奇, 不是自性, 而忽略错过, 哪知这灵妙真心是一丝不挂、一法不立的绝相妙体。初见性时, 习染尚在, 只是素法身, 一无所有。须待修者于识得后, 勤于磨练, 将无始旷劫的妄习消尽, 方能显发神用。故修行人须弄清修行的次第, 千万不要因暂时未发神通, 不敢承当而错过开悟的良机, 更不要因自己不识而以讹传讹, 贻害他人。其实开悟见性并非难事, 因为这妙明真心不在别处, 镇日在各人自己面门放光, 无有丝毫离异, 只是人们迷相著境忽略不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