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息的原则和要求
初学练功,一般应先注意摆好姿势,如何使肌体自然舒适,姿势正确,情绪宁静,在此基础上,然后再注意调整呼吸。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呼吸,反而会使呼吸急促,不能自然通畅,因而情绪紧张不能安宁。
关于呼吸的形态,古人总结有风、喘、气、息四相之说。风相是指呼吸比较急促,可以听到自己的粗糙呼吸声;喘相是指虽然听不到呼吸声,但呼吸出入尚感到结滞不畅顺;气相是指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还不匀细;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静时,出现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调息锻炼的要求,静功一般来说是如何从风、喘、气相逐步练成息相。
人的呼吸形成与活动、情绪有关。如劳动或跑步时的呼吸相总是急迫的;当生气或受惊吓时,其呼吸相也随之改变。因此,调息锻炼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活动量和情绪。
调息锻炼,需要一个调整练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成的。一般来讲,呼吸锻炼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首先,呼吸锻炼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要求作到自然轻松不紧张不造作。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掌握“莫忘莫助”。即不能忘记主动调整呼吸,但又不能勉强对呼吸状态提出某种要求而施加助力。初练腹式呼吸,不可盲目追求气沉丹田,一味鼓肚子,用力过大会引起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第三,呼吸锻炼也要有练有养,当练轼到一定时候,进入“静养”状态时,可暂且放下有意识的呼吸调整,以促入静。否则,会影响或破坏气功功能状态。
第四,深长细匀的呼吸是功夫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主观硬作出来的。要引起注意的是“使气则竭,屏气则伤”。使气是拖长呼吸,硬要求深长;屏气是屏住呼吸,硬要求匀细。这样反会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则出现胸、腹肌受伤作痛的不良后果。
医疗养生练功基本方法——调心
第三节 调心锻炼
调心,亦即意识锻炼。意识对于气功功能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意识的纯化和训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它也是气功“三大要素”的关键之一。
调心是着重研究纯化意识的方法的,其中心内容是意念的集中及其应用。气功锻炼中的意识训练是在练功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思维意识与气功功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排除杂念,使大脑思维活动有针对性地高度集中,从而进入一种虚空,轻松愉快的境界。
一、常用调心的方法
每种功法都有各自的调节方法。我国目前留存的气功功法有上千种之多,所以其运用的调心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方法:
1、意守法
意守是气功学中的专用术语,指练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当功中的意念集中于广阔的海洋,即称为意守海洋;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称为意守丹田。意守是一念代万念之法。构成这一调心的方法,有几个必备的因素。一是选定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的意念,诸如景物词句等;二是要将意念集中,包括排除其余的一切杂念,三是有一个选择好的躯体的特定部位。此三者必须成套并由此锻炼而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的气功状态。
意守内容繁多,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为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某一部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涌泉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青山,意守鲜花或回忆某种得意事物,也可以意守幻景。外守内容要以令人愉快,又不致引起高度兴奋为适度。
意守部位的选择
一般来讲,选择意守部位或景象,应根据练功者的素质、性格、练功目的、功法要求而定。内守部位很多,但大多数以守丹田为主。丹田的部位说法不一,古书记载人身丹田有三:两眉之间(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为下丹田。所谓意守丹田,大多是指意守下丹田而言,部分有守中丹田者,但在个别情况下亦有守上丹田者。另外,不同功法,不同病症,意守部位也不尽相同,还可根据临床需要而意守命门,足趾,足三里,涌泉及心窝等处。实践中常根据辩证原则进行选择,如肾虚、命门火衰者,可选择意守命门穴,以促进其机能;高血压者可选守涌泉,以加强下元,纠正上实下虚的病理状态;脾胃虚弱,可选守足三里,以增强足阳明胃经的机能活动等。个别功法中其内守没有固定部位,而是采用动态意守法,如任督两脉交流或大周天运行等。
意守外景的选择,往往有针对性,或与患者的情绪作对抗性选择,临床上大多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或在心理学知识指导下挑选或构成景象。如患有与肝相关的疾病,可按五行中肝属木及青、酸、风、动、主筋等属性;在分清阴阳的基础上来决定景象的动和静,或选参天大树,草木欣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或选绿水碧潭,清澈沉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