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和经络的关系如何?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而人体之所以能成为统一的整体,是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经络当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经络的发现来看,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经络,并具体讲明了其循行走向。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却找不到经络的踪迹,不知其为何物。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怎么能得到有关经络的认识呢?根据某些史料记载与近代科学实验发现,经络学说的起源及形成和气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讲:“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内景隧道”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返观”可以理解为一种静功的锻炼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经络变化,在进行某种静功锻炼过程中是能够觉察出来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时针刺某个人的某一个穴位时,整条经络都出现感传,这种人被称为经络敏感人。这种人通常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很小。然而当对人群中非经络敏感人采用诱导入静的方法,使其进入气功态后,经络感传现象及经络敏感人的出现率则大大提高。这一实验研究结果也为经络和气功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佐证。
另一方面,气功还有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作用。《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周身气血运行和输布的通道,是把人体各部分联结成统一整体的重要系统,经络系统保持通畅,人体的气血就得以正常运行,生命就得以正常活动。若经络系统出现异常,人体的机能活动就要发生障碍,产生疾病。练功时可出现末稍循环旺盛,腺体活动增强等现象。这些变化,都说明气功锻炼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此外,许多气功功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影响下,依据气功原理编创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就反复强调了奇经八脉对于练功和诊病的重要性,认为“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窍妙得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了任督二脉与练功的密切关系,认为许多功法虽有“种种不同,岂离任督”。近代医家张锡纯也主张学医的人应练气功,并参看丹经。
综上可见,气功与经络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研对经络实质和气功机理的不断揭示,气功与经络的相互关系必将更清楚地显示在我们面前。
气功与美容有何关系?
人,尤其是女性,大都讲究美容。“美容”有两个含义:狭义的美容,指单纯美化面部,如用各种方法清洁面部,将各种养料施于面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着装。广义的美容则是美化人的整个身心。气功美容则属于这一范围。狭义的面部美容只是使面部皮肤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养料,而着装后的掩饰,遮盖和美化也只是一时之宜。气功美容则是靠自身条件的开发,达到面部与整体,形体与精神的全面更新与美化。
那么,气功是如何起到这种作用呢?
1、气功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练功人保持旺盛的精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带给人们的心理紧张也越来越大。作为紧张的一个常见的反应就是疲劳。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往往精神倦怠,皮肉松弛,而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恢复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迅速地消除机体的疲劳,使人干起事来充满活力。活力是青春的象征,而青春则是美的象征。头脑清晰、精神饱满、反应敏捷的形象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育真气,抵抗早衰。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育真气。中医认为人的五官、肌肤等是五脏之气外在的反映和表现。真气充足,五脏气血旺盛,五脏的外在表现也必然充满了生机和润泽,呈现一种健康的美。例如,中医理论中有“肝开窍与目”的说法,肝气充足则目光炯炯有神,通过气功锻炼,真气越来越充足,抗病能力增强,就可免去因患多种疾病而引起的过早衰老,使青春常驻。
3、气功可改善微循环,使面部红润、皮肤润泽。实验观察发现,气功锻炼可以改善全身的微循环功能,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内血液流速加快,从而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皮肤养分增加,皮肤组织得到改善,变得细腻润泽。另外,气功还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达到防止皮肤衰老和失去弹性,美化皮肤的作用。
4、气功可以美化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真正的美是一种面部与全身、形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其中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更是形之于外的内在表现。气功锻炼中的“调心”手段不仅含有教人意守入静的内容,而且也具有陶冶性情的重要作用。平时注意修身养性,可使练功人的心身与外部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心情舒畅,心胸开阔,行为坦坦荡荡。
气功对美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些作用也是互相包容的。在练习气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领会气功的精华,那就是“调心养性”,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悟到气功美容的奥妙。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何异同?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或瑜珈师。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不过有了一些变化,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近年来,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尢以欧美为甚。
禅修是指禅定的修习。禅为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静虑”、“思维修”,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定为梵文三昧(SAMADHI) 的意译,指摆脱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禅定合称是对佛教各种瑜珈的通称。需要指出的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也被称为“禅”,有其特殊含义。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练方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集中精神,进行不断的修习。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是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要求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结合起来修习,以达到入静状态,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获得多种益处,都能祛病健身,涵养道德,陶冶性情,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新途径。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一致性,但总的看来,气功与瑜珈术、禅修等仍有质的不同。气功研究的目的,在各阶段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以使人类得到现实利益为宗旨。气功锻炼的目的,一般在于健身治病,养生益智,陶冶性情等。佛教徒修习瑜珈术、禅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大智慧,摆脱烦恼,“了却生死”。至于防病、健身,只不过是修习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同时,二者意守之境即“观”也不同,气功中意守多为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景,而瑜珈、禅修所意守的都是会有一定宗教性的内容,例如念佛等。在佛教徒看来,一个人为治病健身延年,花费许多时间去练气功,不知佛家止观以了生死,是“拿金条当稻草使”。可见,人们练气功静坐与佛教徒禅修,从外表、方法上看起来无多大区别,但其主观信念却有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