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功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28)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什么是自发功?

人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一些人在练一种特殊的动功。这种动功没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站着动,有的弯腰动,有的躺在地上翻滚……。人们称之为“自发功”。

“自发功”一词是伴随着前些年鹤翔庄功法的传播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从“自发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创造人对功理的阐述上,都认为这种运动是真气“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促使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动作”。由此可见,强调自发是其理论的重要环节。

由于自发功广泛地传播是在鹤翔庄功法出现后,加之功法宣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自发功是近年才创立的气功功法。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因为至少在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在他的著作中对这种功法作了描述。而近代一些气功家如蒋维乔、胡耀贞等也都在著述中涉及到这种功法。对这种功法,有的名之为“静动功”,有的名之为“外动功”,还有的称之为“引动功”、“显动功”等。也有人通过对这种功法的特点进行分析,称之为“诱发功”。

诱发功与自发功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主张自发功的人认为练功时身体的运动不受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自发的,并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真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出现自发功,想控制也控制不了。

主张诱发功的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意识的控制,自发功的运动完全是意识诱导引起的,即使在运动中,也完全被意识所控制着。例如,练自发功的人在接触和学习自发功前是不可能出现自发功的,换言之,这种运动是在接触和学习了自发功以后才出现的。由此可见,这种运动是通过学习而诱发起来的。此外,介绍自发功练习方法时,又明确地采用了暗示的手段。例如要求练功时,要想到松腰、松胯、调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吊着的钟摆,这个摆就挂在尾椎骨上,垂直吊在两脚当中,如果你前后左右一动,这个摆就摆动,一摆动,气就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前后左右的摆动……这时可能就会出现自发动作。稍懂一些心理学暗示概念的人都可看出上面的论述里充满了暗示内容。学练自发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接受上述内容暗示,并按照暗示内容的要求去实践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完全是意识受暗示诱发的。承认这一点,并按照暗示诱发去锻炼,可以有效地发挥这种功法特有的作用。反之,不承认是诱发的运动,一味强调“自发”,强调运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不仅与实际不符合,更重要的是在指导练功时极易出现大动不已,难以自制的偏差。

什么是练气功出偏

所谓练气功出偏是指练气功的人由于偏离了练功的正常轨道而出现了不正常的练功反应,或产生了不正常的意念,或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古人称之为“走火”、“入魔”。出偏既不同于平常人的一般病症,也不同于练气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练气功中出偏有这样几个特点:

1.所谓出偏必然是练气功中出现的新的异常现象。

这既不包括原有疾病的症状,也不包括练功中气冲病灶等正常反应。例如:李××患神经衰弱8年,练功中仍有头晕、失眠、心悸等,这不属出偏,这些都是原有症状。

2.“出偏”必然有违反练功规定的过程

如果在练功具体步骤上没有违反规定,那么必然有意念上的错误。例如:张××练功中表面上按练功规定做了,但他在意念上老想着全身周围都是气,结果产生了窒息、胸闷,以至气顶在喉咙处不能吃饭,这就是出偏了。

3.出偏比练气功“气冲病灶”的反应大而持久

气冲病灶是练功中精气运行到病灶处,对病灶处冲击而产生的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也有人会产生兴奋、哭、笑、头晕等现象;在停止练功后一般反应能自行消失,而且感到比原来舒服。出偏的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有痛苦。这多是由于练功方法不当引起气滞在某处而发生的现象,如头痛、头晕、精神失常、自发功收不了功等。例如:周××,女,55岁,在参加某气功师带功报告后没有掌握收功方法,以至持续28天中手抖,身摇,天天哭泣,不能自控。这就是出偏了。

4.出偏引起的幻觉古怪而可怕

有人在练功中看见面目狰狞的人或凶恶的野兽向自己扑来,或听见恐吓、伤害自己的声音,这些不良反应在停止练功后仍然存在,使练功人不能正常生活。这属于出偏。

什么叫静功和动功?两者有何关系?

气功中“静功”与动功的区分,是以练功时躯体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化为标准的。“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

“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

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家吐呐功法、道教周天功法、佛教禅定功法、儒家静坐功法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

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所谓套路动功,是指动作具有规范化的要求,从起功到收功的整个过程都有规定的程序。一招一式,一节一段,都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做。非套路动功则没有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要求和节段招式,练功时可凭当时的感觉和心意来相对随意地运动。非套路动功还可进一步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散手功:是指在纯熟地掌握套路动功的基础上,练功时完全打乱原套路的节段程序,并在招式上也不象套路动功那么典型,仅保留原招式的某些风格,具有既取消了原套路和招式,又内含与原套路和招式似与不似的韵味特点。

诱发功:也被一些人称为自发功、引动功、静动功等,是完全不受套路和招式限制,凭借入静状态时体内出现的感觉随意运动的一类功法。

虽然可将气功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不同类别,但两类功法也有很多共性。如在练功手段上,均要求调息、调身、调心;在练功姿势上,均要求放松、自然,而且两类功法中的动静都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当然,静功与动功在目的性、作用用途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各有所主。例如静功虽然对形体也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宁静心神,培育真气来调整脏腑气机,使整体功能活动协调平衡,来达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动功虽然也要求精神宁静,但更多的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利血脉,舒筋壮骨,使形体更健壮。

不论是学习静功,还是学习动功,都要求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因而,入静的快慢及入静程度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练功效果的大小。有些人常常不易入静,可以先通过练习动功,使注意力能容易地集中到不断变换的动作所要求的意念中,然后再转练静功,就比较容易达到入静的目的。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