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
【位置】脐窝正中。
【主治】腹痛,腹泻,气机阻滞,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应用】本穴又名气舍、命帝、脐中、维会,是后天之气舍,先天之气所存的部位。向本穴发气导引,有激发先后天之气,培元固本,回阳救脱,以及诊断疾病的作用。以本穴为中心意念气机运转,称周天或法轮自转,对调整周天气机,治疗消化、心血官等系统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
气海
【位置】脐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胀,痛经,闭经,气机紊乱,气不归原。
【应用】气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是任脉之脉气所发,男子生气之海,又为元气之所归,腹部纳气之根本。向本穴发气,有激发调动元气,补益肾气,温下焦,祛寒湿,纳肾气,止虚喘等作用。是练气、导气、发功的重要穴窍。腹式呼吸全赖气海之气为之鼓荡,为之迎送。故临症发气多与膻中,璇玑相济而施。惟此不可多泻,或用此穴窍导邪气外出,恐伤正气。
关元
【位置】脐下3寸。
【主治】元气亏虚,腹痛,痛经,闭经,遗尿,消渴,眩晕等。
【应用】本穴又名丹田、大海、精露、利机、大中极、肓之原。为任脉腧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对此穴发气,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滋补脑髓,激发气机,收敛元神,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的作用。如临症向本穴及肾俞发气,能补气、益阴而走下焦,有培补先天,温养后天,纳气平喘的作用。本穴与命门相伍发气,能益气壮阳,激发气机。患者多出现自发动功。若再与大椎、肺俞配合发气激发,则气机更为活跃。本穴是练气、导气、发气的主要穴位。
会阴
【位置】前后二阴之间。
【主治】任督失调,气机紊乱及遗精,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头痛,惊痫,昏厥等。
【应用】本穴又名海底、下极地户、地根、阴蹻库,是任、督、冲三脉之所起,任脉之络穴。练功时,气聚流动,会阴部位往往会跳动,这是任、督、冲脉气机发动的现象。向本穴发气,有通调任、督、冲三脉气机的作用。因本穴与百会相贯通,是体内阴阳之分界,故向此两穴发气,可以使内气与外界流通,借以练气调气,调整任督,激发周身气机,使其阴阳平衡,气脉流畅,以达诊病、疗病的目的。
章门
【位置】第11肋骨端。
【主治】胁肋胀痛,腹胀,肠鸣,痞积,呕吐,眩晕,失眠,烦躁。
【应用】章门又名肘尖、长平、胁髎,是脾之募穴,脏之会穴,足少阳、厥阴之会穴。向该穴发气导引,可以激发、调整肝、胆二经之气机。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的作用。用外气打通章门与内劳宫之气,二穴相合,相互促进,导火下行,清泻心肝之火,疏肝和胃之功益彰。
带脉
【位置】在第11肋前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带脉、胆经之脉气失调,腹痛,经闭,赤白带下,疝气,腰胁、下肢疼痛。
【应用】本穴为带脉与足少阳之会穴。带脉如束带,统行全身直行的经脉。练功家很注意本经的气机通畅与否。向本穴发气,可以激发、调整带脉及直行于上下的经脉。放通带脉,则上、中、下三丹田之气机易于贯通。练功时腰部紧张,带脉气机阻滞,易于引起任、督、冲及周身气机的紊乱。
归来
【位置】脐下4寸,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腰骶痛,下肢萎弱,疼痛,经闭,月经不调,白带,阴冷肿痛,阴挺,阳萎,早泄等。
【应用】归来,又名溪谷。本穴是练气功呼气时腹气下降,气息归根之要穴,向本穴发气,有激发丹田之气,使呼气时气归于下丹田以及温经散寒,培补冲任的作用。
气冲
【位置】脐下5寸,旁开2寸。
【主治】冲、任气脉阻滞,腹胀,腹痛,肠鸣,疝气,阴肿,阳萎,月经不调。
【应用】气冲又名气街。冲脉统受十二经之气血,本穴是冲脉之所起,吸气时腹气由此穴之内部上冲,中气交会于丹田;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本穴与归来形成丹田练气之橐钥作用。向本穴发气,有调整、激发任、冲、胃经气机,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作用。
三、腰背部
肩井
【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痛,臂不举,乳痈。
【应用】本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穴,是胆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的穴位。故向此穴发气导引,可通调周身之气机,疏通诸阳经之气。也是治疗后总收经气时常用的穴位。
大椎
【位置】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督脉气机阻滞,枕后凝滞疼痛,气冲百会,阳气不振,头项疼痛,热病,癫痫,骨蒸盗汗,幻听,幻视。
【应用】本穴又名百劳、上杼。督脉是气通小周天的背部通道。本穴为阳中之阳,是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之会穴,故凡阴阳相交,一方偏盛不得平者,多取本穴调之。欲导气发气调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气,需先调大椎,再调其他配穴。此处最能振奋、激发阳气。以震颤手法发气于本穴,再与命门、尾闾关等相配伍,可以激发患者动象。但对有的病人易导致气晕厥现象,临床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