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功法实践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藏密白教六成就法(3)

作者:那洛巴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丙、重调风息重调风息分为五部分:用力作风箱式之二三九息,以防息之回弹,一也。用力引满吸息,使能充分达到各灵力脉道,二也。腹部(密)极尽扩张;使能充分纳入风息,这样灵息入体多,灵热就容易产生,三也。用力保持风息,充分满足,使各灵力脉道能充分摄入风息中的灵息,四也;放息时,亦用力进得,使体内;外的灵息震荡加剧,这样混合交融,使引摄力更大,五也。

丁、灵热观想

灵热观想又分为三层:外灵热、内灵热和秘密灵热。

A、外灵热观想,刹那变成金刚母,专注观彼幻变身。意思是专注观想,刹那变成金刚砌氏尼母,其大小与行者相同。

B、内灵热观想,专注观想脉道四轮,犹如车轮或伞盖。修炼者观金刚瑜祗尼中空之体,如同皮膜透明光亮,中脉及其它灵力脉道也是中空。空表实相真空;佛母红色,表大安乐;透明光亮表灵力能消除无明重障;佛母身直,表生命本源的树干(中脉为一切灵脉之根本,在会阴处有生命本源、识种初植的海底轮,中脉即由此发生,五官百骸亦由之长养而成。因此中脉为人身心灵命树的总干。瑜伽行者,由此修习,得解脱之果)。行者观想具有直、透明、红、空四种特性的中脉,上达梵穴、下达脐下四指之处的海底轮。中脉两端皆平头,靠近中脉两旁,有左右脉道,如瘦小羊肠,上行绕脑顶,由前脑下折,通入两鼻孔下端,与中脉会合以前各挽一圈,如藏文的字形。

三脉会于脑顶,即梵穴,亦千叶莲篷台,有32支脉道,以中脉为轴,向下俯张,称顶轮。于喉际有喉轮,有16文脉道,以中脉为轴向上仰张。于心际有心轮,有8支脉道,以中脉为轴向下俯张。于脐处有脐轮,有64支脉,以中脉为轴向上仰张。凡诸轮处之小支脉,观其如伞盖之骨,或如车轮之辐,依中央之中脉,为柄为轴,及其傍脉相联贯而丛集。行者须如是观想,了了分明。

C、秘密灵热。有诀云:

“阿字半体为观点,发生灵热秘密法。”

操作法是:于脐下四指,中脉与左右脉会合处,观想(半阿字),细如毫毛;高仅半指,色棕红,飘动,有发热感,发出如风吹动绳索的蹦蹦声(藏文观想,半指高即八分之三寸高,直立,笔画细而明亮。以下藏文观想皆如此。)

于顶轮千叶莲台之中脉内,观想(涵字,音吽),白色,如欲滴降甘露之状。

于是引入风息,摄入灵息于左右脉道中。此灵息下行膨胀,由中脉底端鼓入,上触细如毫毛的(短阿字体),充满外部,且转为鲜明的红色。此时观想,须与均息之法相应而修。

当呼息出时,虽实际由鼻孔出息,然同时须观想中脉中有蓝色“灵力流”与息俱出。又再吸气住息时,观想有红色字体,发生火焰,半指长,上端尖锐,炽然光明。观想此火焰具有中脉的特性,即直、明、红、空。且此火焰如纺椎一样急急转动。又每一吸息入体后,此火焰即上升半指,经十息后,即升至脐轮。又经十息,由脐轮中脉分出之各脉道,皆充满灵热。又经十息,此灵热下行,充满身体下部,即足趾尖端亦皆贯到。从此处,又经十息,火焰上升,充满全身,到达心轮。又经十息,火焰上升,到达喉轮。又经十息,到达顶轮千叶莲台。如是层上,遂有如诀云:“渐得神牛降虽乳”的妙境。神牛(藏文朗喀巴)乃藏文(涵字,音吽)的密称,(半阿气)表阴,表阳,圣阳合于圣阴,如降圣乳。此诀言的甚深密意是指:

又经十息,顶轮中脉中的香,为灵热所溶化,变成菩提“月液”,滴降而下;充满滋润轮各脉道。又经十息,月液充满周润喉轮。又经十息,月液充满,周润心轮。又经十息,月液充满脐轮。又经十息,月液充满,周润全身,即手指足趾也贯到尖端。

此灵热乳露妙法,总共须作108息。初修习者,一昼夜间,如是须作六次。嗣后因延长呼吸时间,修习改为每日4次,但其住息所占多少时间,也应渐次加长。每天除饮食睡眠外,余时须不断作如是禅定。该法为调摄身心灵力的主要功夫,亦名灵热发生的主功;为瑜伽者最重要的修习。

②灵热的经验

灵热的经验有普通和特殊两种。

甲、普通的灵热经验,如偈所说:

由持灵力于灵穴,(灵穴指前所说脉轮。)初则热法得发生。

次则经验于安乐,后则心得自在境。

如是妄念自休止,烟雾幻城阳焰等。

乃如破晓发曙光,无云晴空次第现。

解释上偈含意如下一:

因观想延缓出息,灵力保持于灵穴,使灵力与心识不散乱者,为“持法”。

依于持法,呼吸时间加长,次数减少,为“动持”。

减短生息的时间,为“时持”。

减少出息之力者,为“力持”。

明了息之色用者,为“色持”。(关于这点可参阅《大手印瑜伽法要》中金刚数息法论气一节)

明了入息之五大的体德用者,为“大持”。

分享到:
------分隔线----------------------------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