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于眼对色时修止观?
凡眼所见一切有形之物皆为色,不仅指男女之色而言。吾人见色之时,当知如水中月,无有定质。若见好色,不起贪爱,若见恶色,不起瞋恼;若见不好、不恶之色,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又应作是念:今所见色,不过内而眼根,外而色尘,因缘凑合,生出眼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色,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色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见者及所见之色,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云何于耳对声时修止观?
吾人闻声之时,当知悉属空响,倏尔即逝。若闻好声,不起爱心,若闻恶声,不起瞋心,若闻不好、不恶之声,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又应作是念:今所闻声,不过内而耳根,外而声尘,因缘凑合,生出耳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声,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声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闻者及所闻之声,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云何于鼻对香时修止观?
吾人嗅香之时,当知如空中气,倏尔不留。若嗅好香,不起爱心,若嗅恶香,不起瞋心,若嗅不好、不恶之香,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又应作是念:今所嗅香,不过内而鼻根,外而香尘,因缘凑合,生出鼻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香,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香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嗅者及所嗅之香,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云何于舌对味时修止观?
吾人于尝味之时,当知是虚妄感觉,倏尔即灭。若得美味,不起贪心;若得恶味,不起瞋心;若得不美、不恶之味,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又应作是念:今所尝味,不过内而舌根,外而味尘因缘凑合,生出舌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味,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味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尝者及所尝之味,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云何于身对触时修止观?
吾人于受触之时,当知幻妄接触,倏尔即无。若受乐触,不起贪著;若受苦触,不起瞋恼,若受不乐、不苦之触,不起分别想。是名修止。又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硬软等,谓之触。头、胴、四肢,谓之身。触是虚假,身亦不实,因缘凑合,乃生身识,同时即生意识,强为分别种种之触,因此而有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即当返观缘触之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受触者及所受之触,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意对法时修止观,与前文静坐中所述方法相同,兹不复赘。
第五节 念 佛 止 观
若多障之人,学习止观,心境暗劣,但凭自力不能成就者,当知有最胜最妙之法门:即专心一志,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也。若修持不怠,则临命终时,必见彼佛前来接引,决定得生。此法是依仗佛力,极易下手,惟在信之笃、愿之切、行之力。所谓信、愿、行三者,不可缺一也。
问:“念佛与止观何关?”
答:“各种修持法门,无非为对治妄念而设。吾人之妄念刹那自甲至乙、至丁、至丙等等,攀缘不已。念佛则可使此粗乱妄念,专攀缘在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上,收束无数之妄念,归于一念。念之精熟,妄念自能脱落,是即修止。又念佛时,可心想阿弥陀佛现在我前,无量光明,无量庄严。应知众生之所以不得见佛者,盖由无明遮蔽故也。今若能专心念佛,久久观想,则我与佛,互相为缘,现在将来必得见佛。此即修观也。
此法修持最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行之。又一字不识之愚人,读书万卷之智者,若行此法,其成功相等。惟吾人为习见所囿,最难生信,故以信为最要。往往有才智之人,信心不及愚人之坚,一则无成,一则有成者。故佛门中惟在能深信力行,世间聪明才智,至此几无所用之也。欲知其详,应读净土诸经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乃净土宗之要典也。
第三章 善 根 发 现
第一节 息道善根发现
吾人若依前法,善修止观。于静坐中,身心调合,妄念止息,自觉身心渐渐入定,湛然空寂。于此定中,忽然不见我身、我心。如是经历一次、数次,乃至经旬、经月、经年,将息得所,定心不退。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有动、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触,次第而起,此时身心安定,虚微快乐,不可为喻。又或在定中,忽觉鼻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悉皆虚疏,心地开明,能见身内各物,犹如开仓窥见谷米、麻豆,心大惊异,寂静安快。是为息道善根发现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