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净观善根发现
若于定中,忽见男女死尸,膨胀烂坏,脓血流出。又或见身内不净,污秽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其心惊悟,自伤往昔昏迷,厌离贪欲,定心安稳。又或于定中,见自身、他身,以及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山林树木、国土世界,悉皆不净。此观发时,能破一切贪著之心。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现之相。
第三节 慈悲观善根发现
若于定中,忽发慈悲,念及众生。内心愉悦,不可言喻。或觉我所亲爱之人,皆得安乐。对于疏远之人以及怨憎之人,推至世界一切万物,亦复如是。从定起后,心中常保持一种和乐之象,随所见人颜色柔和。是为慈悲观善根发现之相。
第四节 因缘观善根发现
若于定中,忽然生觉悟之心,推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初不见我与人之分别。又觉此心一念起时,亦必仗因托缘,了无确实之自性。即能破除执著之邪见,与正定相应。智慧开发犹如源泉,身口清净,得未曾有。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现之相。
第五节 念佛善根发现
若于定中,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其身有无量光明,其心有无边智慧,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普度一切众生。作是念时即生十分敬爱。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或于定中,见佛身相,或闻佛说法,如是等妙善境界,种种不一。是为念佛善根发现。
以上五种善根发现,各随其所修止观,发现一种或数种,并非同时俱发。又切不可有意求之,若有意寻求,非徒无益,且恐著魔。又于善根发现时,须知本性空寂,不可执著以为实有。惟宜仍用止观方法,加功进修,令之增长可矣。
第四章 觉 知 魔 事
学静坐之人,若心地不清净,往往发生魔事。须知魔事实由心生,一心不乱,即魔不能扰。魔事甚多,今略举大概,使学者得以学知,不致惑乱耳。
一、可怖魔事。如现恶神猛兽之形,令人恐惧,不得安定。
二、可爱魔事。如现美丽男女之形,令人贪著,顿失定心。
三、平常魔事。则现不恶、不美等平常境界,亦足以动乱人心,令失禅定。
吾人于静坐之中,既觉知有魔,即当设法却之,仍不外止观二法。
凡见魔境,当知悉是虚妄,不忧不惧,不取不著,惟安住正念,丝毫不动,魔境即灭,是修止却魔法。
若修止却魔而魔仍不去,即当返观吾心,亦是念念虚妄,了无处所,既无能见之心,安有所见之魔,如是观察,自当消灭。
若修止修观,而魔终迟迟不去,更有最便之法,即默诵佛号,提起正念,邪不胜正,自然谢灭矣。
又须切记魔境不灭时,不必生忧,魔境灭时,亦勿生喜,心不为动,决无害也。
于此更有一言须告读者:即余自十七岁,始学静坐,至今已三十余年,其间未尝一遇魔事。
从余学静坐者则间有之。有某君者,习之数年,颇有成效。忽一夕,于静中突见许多裸体女子,围而鼓噪之。某君大惊,急摄其心,不为所动,而魔不退,乃大骇异。遑急之间,默诵南无阿弥陀佛,魔境遂立时消灭。某君尚未笃信佛教,临时应用,已有大效,故知此为却魔之妙法也。
第五章 治 病
止观方法,以超脱生死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余事也。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减少,然或因身体本有旧病,偶然重发,或因不能善调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二种。
一、察知病源。凡病自肢体发者为外病,自脏腑发者为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又,吾人之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故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皆由心生。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其收效乃较药石为灵。又病之发生,必有潜伏期,常人当自觉有病时,其病之潜伏于体内者,为时已久,苦于不能觉察耳。若能治心者,则察知病源,必较常人为早,故可治病于未发之时。
二、对治疾病。静坐中内心治病法亦有多种,然仍不出止观二者。先言用止治病法。其最普通者,即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止心于此,牢守勿失,经时既久,百病可治。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处,血液即随之凝集于此处,凝集之力愈充,则运行之力亦强,运行力强,血液之阻滞可祛,血液无阻滞,则百病之根本拔除矣。其余方法尚多。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于足底,不论行住坐卧,皆作此想,即能治病。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气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则气血下降,身心自然调和而病瘳矣。又,如了知世间一切皆空,毫无所有,即种种病患,亦是虚诳现象,心不取著,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维摩经》云:“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调心无所得。”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