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人网尽聚气功人,气功爱好者必看网站
气功人网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功法实践 >> 正文

广告赞助

广告赞助

新312经络锻炼法—— 寻找自己的312(4)

作者: 宋天彬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字号:

二、万物得一以生——何为“抱一”、“守一”?

(一)神奇的腹式呼吸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道德经三十九章》)又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十章》)这“一”是什么呢?就是元气,是宇宙大爆炸之初,呈原始混沌状态的最简单的基本粒子。这“一”也可理解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道”。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讲,人能“抱一”、“守一”,就能“悟道”,掌握客观规律,就可以与物质同在,与真理同在,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健康长寿,就是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什么是“抱一”、“守一”呢?这就是后世发展起来的练气功的方法,要形神相依,心身不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称为精神内守。“意守”的方法由此而来,主张“守一”,专事一处,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专气致柔”就是专心致志地调整呼吸,达到柔顺的地步,像婴儿那样柔弱自然,毫无杂念,所以意守呼吸是排除杂念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使呼吸“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六章》),就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的境界。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就是排除杂念,使心灵一尘不染。练好腹式呼吸就能逐步达到这种内外两忘的入静状态,儒家称为“坐忘”。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也主张中和、平衡以稳定人体内环境,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念“守中”也是“守一”,如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朱熹的观鼻法等(鼻在身体正中线上)。中医认为这样可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于是精充、气足、神全,就能健康长寿。从现代观点来看,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保持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可以轻身耐老延年的。

静功使呼吸节律变馒,幅度增加,这就提高了呼吸效率,表现为肺活量增加,每次呼气量增加,肺胞里的气与呼出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氧和二氧化碳气在肺内的交换很充分,做到了吐故纳新。现代研究认为,肺活量大,寿命就长,所以测肺活量,可以预测人的寿命。研究机构曾对21例练功者进行观测,每分钟肺的通气量较功前平均减少26%,而每次呼气量却增加了78%。血液中的含氧量,由功前的97%,降至87%,功后10-20分钟才复原。这说明虽然深而慢的呼吸使机体暂时处于低氧状态,但是由于放松和入静,使代谢水平降低,耗氧量下降,所以不会出现窒息性反应,反而刺激了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逐渐增多,更易耐受缺氧。曾观测100例练功者,三个月后,红细胞平均增加了60万,血色素平均增加2克。这有点像动物的冬眠,所以能耐老延年。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前苏联《劳动报》,刊载了《深呼吸有害健康》一文,其理由是过度换气造成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比例失调,由于二氧化碳大量减少,会出现或加重各种痉挛性疾病。例如支气管哮喘、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胃肠痉挛性腹痛等等。因为大脑、心肾等脏器,平均需7%的二氧化碳,只需2%的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到1%,氧却多十倍。所以专家们提出,正常呼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屏气,以超过一分钟为优,否则说明身体适应能力很差。这与我国气功调息十分相似,可见调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的平衡,并不完全是为了吐故纳新。全苏母子健康保护研究所的教授们还发明了“低氧疗法”。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不仅消除或减轻了剧痛,而且改善了睡眠,使脉搏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他们还做了动物实验,受过“低氧疗法”的小白鼠,对有害剌激的耐受能力都很强,用致命性放血和放射线处死,当没有受过训练的对照组全部死亡时,低氧训练的实验组生存率仍有80%,这充分说明了“低氧疗法”能提高动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记载,“胎息”和“止息”法能使人体润泽,面色红润,耳目清明,食美力健,百病皆去,不但“疗万病大患”,而且使人“寒暑不能侵,万虿不能毒”。这些都不是虚谈,从高山地区居民多长寿来看,胎息所造成的低氧状态,可能对健康长寿有利。胚胎学家己经证实,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低氧状态,与海拔五千~五千八百米的高原缺氧环境相似,因此,用“胎息”来概括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和气功状态,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胎息这种比喻,绝不能把胎息说成是不用口鼻呼吸。否则会产生误解,以为人们可以停止后天的呼吸,而返回到先天的内呼吸,这可能引导初学气功者误入歧途,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五十年前医学杂志上就报导过一些“气功病”,有胸闷,憋气,胸膈痛、头晕头疼、幻觉以及精神失常、阳萎等等,其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求成,过于控制呼吸,造成急性缺氧。在入静较差,代谢没有降低的情况下,缺氧会使大脑、心、肾等许多重要器官受到损害,破坏正常的功能,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恶果。在肯定胎息这种练功方法时,也必须同时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全面的评价,才能避免某些练功出偏差,而少走弯路。

现代生理学知识表明,植物神经系统主宰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其中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阳盛的表现,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代谢增强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阴盛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唾液分泌增加,胃肠功能加强等。前者是耗能的动员状态,后者是储能的休息状态。人吸气时呼吸中枢的兴奋广泛地向交感神经中枢扩散,而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抑制。早在五十年代,气功生理效应研究已经证明了,气功调息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在第二届世界医学气功大会上,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用动物实验方法,证明动物被动吸气时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以呼吸运动曲线与血管运动曲线发生相应地变化,吸气时血管收缩,呼气时血管舒张。国外还发现,在降低心率的各种方法中,调息疗法最好,平均降低5.92次/分,当然这也与放松、入静有关。此外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 不仅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仰制也起调节作用。这些都与中医所说的吸为阳,呼为阴不谋而合。人体的内脏活动一般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唯独肺脏特殊,其呼吸运动既可随意调节,又可无意识地自动进行。因此,中医把心脏比喻为主宰国家的君主,而肺脏则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宰相。这些就是吐纳法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生理学基础。

上海第二结核病院报导,有36例在气功治疗前,膈肌活动幅度平均为3CM,练功两个月后,平均为6CM,胃也随呼吸而升降。对照组虽然也用腹式呼吸,但变化不明显。可见调息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功夫较深的一例,功前膈肌活动幅度为2.5CM,练功中高达9CM,有例10例膈肌活动幅度平均增加5CM。这不仅增加了肺活量 (约600 ̄1200CL),而且是一种柔和的内脏按摩,改善了胸腔、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例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练功后供血改善;胃痛者,计波摄片观察到蠕动波减馒,同时症状也消失;胃动力弱者,运动加强,出现有节律地收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麻醉兔呼吸时,膈肌收缩力,对腹腔内脏(肝、胆、胃等),产生明显的脉冲压力,肝脏活动度达4 ̄6mm。阻遏膈肌的冲击压力,则胆汁分泌明显下降;同时还证明了,这主要是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使胆汁分泌功能加强的结果。有报导静功使胆汁分泌量增加2.8倍,而且胆红素水平较功前升高18.32%,这提示腹式呼吸的内脏按摩作用,若结合放松、入静、意守,其效果更为明显。气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抵抗力,也与内脏按摩改善脾脏血液循环有关。有5例入静良好者,其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40%,吞噬指数增加99.3%,外周血红细胞的增多,则与按摩肝脏有关。

分享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