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机亦被丹田这股吸力,牵引而汇入丹田,口鼻呼吸渐微丹田之真息渐生,而机一上一下一呼一进入丹田者,可谓之采药也,此时肺呼吸转化为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似有若无,谓之真息。
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故能如磁吸铁,不劳取不须意引,自然能吸取外界清虚之阳,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又因为下丹田,有招摄灵阳之本能,故能自然而然产生吸力,吸引此吾人身之先天渐次开通,而归于下丹田,又通过此先天,如有根之树,能不断吸收外界之清灵之,归于吾之下丹田,而补充吾历年之亏损壮益吾之身心,此即谓添油接命之上乘秘诀。
此法使吾心肾之气相连,使吾息不调而自调,心神静而自静,身内夫妇长日配合,抱作一团,如此又何来识神杂念呢,欲念自然容易降伏,这也正是以命功,促进性功之修炼,坚固性功之功修。
2、细微火候
此层次皆在于进火,采药之细微掌握,第一步在于打通橐籥,在修炼中,吾之神气合一,是渐次融合无间的,故丹田之吸力亦是由极微难察而渐次增强的。在极微弱时,修炼者不能体察知道,故有可能不只把握时机,层层递进,反而精神焕散不能凝聚而浮思乱想,停滞不前。故此在修炼时,一吸一呼皆令出入于丹田,有意无意之间,在吸气时,以气随心之清静下沉,而注于丹田,丹经称之云:以意领气。但切不可勉强行事,有人初学气功,会发生胸闷,呼吸不畅之感,就是由于行气不当,用后天意识勉强引导后天之气把橐籥管道冲坏之缘故,所以此处火候之掌握贵在有意无意之间,以心清静下沉之自然,炁机亦下沉于丹田,这样,炁机越细柔,心神越清静下沉,神气始终合一,顺水推舟,自然可以慢慢冲开此管道,这种方法需要行者具备一定悟性方能掌握好,故曰:"火候细微"。此处掌握之要点在于无为但有作,无为者顺其自然,有作者推舟也。综而言之,无为有作,顺水推舟。
第二步在于打通橐籥,气息归于丹田之后进火、采药的配合与掌握。待气息归根后,元神自然安放凝于丹田,谓之进火。呼吸自然达于丹田,谓之采药。但神气始终合一无间,若徒知采药,不知进火,则吾之精神散漫于周身,而气机亦随之如此。若徒知进火,不知采药,必然下元漏失。故此,药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配则不聚,火药皆须,配合相当,火若大,则下元漏,火若小,则散漫于周身。其实火药配合也就是神气要相抱如一,三丰祖说得好:"神炁如夫妇,呼吸如母子,夫妇相抱,母子相恋,庶几大丹乃成"。观今之丹功修炼者,多患下元漏失之症,究其因,皆是以后天凡火,后天意识注于此,而呼吸又何曾能到达下田,肺呼吸仍究是肺呼吸,神炁不能相抱,故下元漏失,莫若,先神依于息,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打通橐籥,下通下丹田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炼之心得,心灵内忽生而出,不假逻辑推理,也非他人陈言旧语,故曰:心言。---忘忧居士,涵空子谢怀宇;啸龙先生,涵光子谢怀昭,谨记。
一部分:初次炼己
1、做学问,研究任何问题,最关键,最根本处是:研究者必须进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维状态,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过多的主观影响,研究者和观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与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溶为一体,而主观性几乎完全消失。达到某种绝对之客观性。研究者"醒"来后,回到现实将"合一"状态中提取的最客观,最全面的有关"对象"之信息用正常之逻辑思维表示出来,于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态思维是一种主观唯心的,而带有片面性,不管怎样避免,对提出之信息总会有所变形和校正。故,我们显意识(理性)层次等常态思维最后得出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发展的,而无绝对真理,总括起来,因我们有颗区别辨识之心,故无绝对真理。
2、大道无言、无声、无形。前辈大德首重心传,身授,心心相印,此实语也,非象征比喻,人类之心灵感应现象为其低级层次而已。
3、道书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一意不散的坚凝"真观",实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诗云:"瞑耳瞑目观自在,清神清意守黄庭,心心专一至精诚,自然江边春水生。"只要心心专一,忘死忘生,自然有无限生机,无穷之圆满。
4、凝神为一曰精,不可久居于一,而有"化",这时即体现出了“炁”之深刻内涵。"化"之不可穷尽,为"神"。
5、形者,精气神之运化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可称作后天神气,非单指呼吸之气和思虑之神。
6、无中生有,不落于因果,此为先天。"先天而天弗违"也,况人乎,鬼神乎!仙家无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变我之形神,超越时空矣。
7、在绝对的虚无混沌中,突然发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称之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可能是如此产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条件而来,有因有果,为后天层次,后天者,有命有运,故曰命运,仙家修炼无它,贵在超越后天,直入先天,过错全掌握和改变"命运"也。
9、后天者,有时间有空间,故有注定和不可改变之命运。先天者,超越时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后天者,相对也,先天者,超越相对。
11、"一"者,虚无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谓?合一,必无人,无我,无物,无天,无地,无时间,否则,有你我之别,天地之别,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怎能称作"一"。有所识、有所辩,即不为真正"合一",有此六"无",故"一"者,虚无也。不可久居于"一",故有最初之"动机",此曰先天元精,极微、极弱、无形无象、动而有变,又称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