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神者,运化而没有穷尽之时。鬼者,化而有尽,最后归入顽空,鬼超越了物质空间之障碍,而有时间之规则,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故生机不可穷尽。
25、何谓法身?一也!
26、释氏外其身者,一体同观浑融之法,玄门内其身者,神炁和合“钻”定一诀。
27、“忘我”于相续为波而无间断,真空炼形也。“忘我”于分离为点而有间断,物质炼形也。
28、不观察生与死,不关心存与亡,不分析形与象。唯只观其所然而合于生死、存亡、有无之所由来之根蒂。
29、顺物情之自然而使其自适其意,至谓此德之修矣,故我心身虚静而无为自然,不修德而德自修也。
30、先有善,方可忍;否则,恐有入于无情义的魔道和偏执之流。“静坐孤修气转枯”此一弊病皆乃“无善”之原因也。
31、无形与有形,实相与虚相,本体与末用都自道来而无贵贱,它们二者不能相离,离则非道,关尹子真人去:“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至哉,斯言矣!火者,神也,息者,气也!道依物存,物因道生。
32、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以眼为枢机,显元神之妙用。元神为本,真意为用,真正达至先天层次,自然而然,后天意识皆化为真意。
33、真意者,一念一觉也。此一觉自虚无中生,前念已断,后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谓正念,所谓无妄念也。非窥至先天层次,不能有真意;不见性,则无真意,心不全虚,无有真意。
34、身心真静曰元神,身心真动曰真意。
35、而显真意之妙用者,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为真意之所发,又有心之心光所注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诀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识,虽有觉但无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细“相”,忘其细“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直“钻”至虚无之谷地,忘无所忘,寂无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归一炁一神矣!此“相”者,形也,象也,声也,色也,时间也空间也,动也,化也,静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觉也!
37、金丹大道,实为忘我合一之绝学,实为天人合一之绝学!
38、从运化的形式说来,称之为真息、内呼吸;从妙用之角度说来,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来。
39、真空炼形为玄关一窍之极高层次的境界。
40、何谓性,情,意,识?答曰:性动为情,情者,无形之觉爱受也,情动化而为意。三者之区别,称之为识,丹道初修无它,唯使识归入“一意”,使意合于情,再使情归于性。所谓“情来归性初,金木并也”。故行者最初必须做到完全的“无念”,方可入于先天,情来而归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为万物生发之机、之源。所谓“两情相悦”、“有情众生”。因为情生,故有阴阳交合,故有万物化淳。情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总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谓水府求玄?水府者,内外呼吸之运化所成之妙窍也。求者,真意灵觉也。玄者,真铅,真阳也。水府求玄有着不同之层次和境界。
42、“存无守有”此四字口诀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极深之奥义。存无者,贮入虚无之谷仓而无尽藏也,既曰“无”。故永远不能盛满,且不会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虚无之仓谷含有无限之生发种子也,因此,将又有妙“有”之产生,于是有“守有”之诀。守者,合也,和也,存无守有,又存无守有……层层递进,心之所得,所受,所觉为有,使此“有”化归于“无”,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于“无”。丹道之修炼从低到高无不以此包括之,又,无者,性也,内也,我之虚无元神也,神也。存无者,以炁归神也,以虚合于太虚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于虚谓之“存无”。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渐入存无,二者为一,一而为二,不可拘泥。
43、结丹之所在下丹田,为炼精化炁之功,结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义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称之为己土内丹,真胎息,有或称之为人元金丹者。此时,离道尚远,与道成所结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地元神丹(所谓阴阳二品丹)之一中乘阶段。
44、火候之说,有文火与武火。所谓文火者,即绵绵若存之胎息,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为后天意识,此为养丹之火,非到胎息层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炼丹之火,战退阴魔之火,武者,刚烈至大之阳炁,进阳火也可称之为武火,此一阶段为自然无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础上,顺其自然之势,而以我神助长其势,以此来驱炼三关九窍武火。诀云:“趁此火发,着意加强”,此称之为有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准则为神炁配合相当即可。
45、结丹功成之后,养“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肾之间,心肺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通。道门称之为“橐籥”。玄门称之为“洞房”。为神炁和合运化之乡。养“丹”之所即在此“虚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为炼炁化神之层次。
46、丹道中之结丹之“结”,凝炁凝神之“凝”,“聚”炁之聚等皆为和合,合一之真义,“结”者,神炁完全合一归于虚无矣。凝神者,以神合虚也。所谓“凝,聚,结”,即实质是和合,合一也,只不过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层次不同而已。
47、“闹处炼神,静处炼炁”。丹书此语对初修者确是至言。在闹处,耐住性子坚持我身体一动不动,将心放下,外界之声音,任之去来,我心不可强加入主观意识,若一纯粹之旁观者,心之杂念任之生灭,不可强止,不可意守某处。唯留一点“照心”,可矣。如若杂念太多,嘈杂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双目收心一处,观物如似看非看,身体凝聚,也即把整个世界用眼光不分层次,不分区别地融为一体,再进一步,我之心神也融于其中。所谓“静处炼炁”,在无干扰安静处心息相依,忽忘忽助,无事之中寻有事矣。总之,“闹处炼神”,在于动中求静,动中悟到静机,不可拘于一法。“静处炼炁”。在于静中察动,无味之中寻有味,而静已察之矣,无静心,不可能察动机也。此二步工夫,于初修者而言,不能颠倒用之,否则,恐有损神气和性命,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