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子的《道德经》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练功要经过兴奋与纷乱阶段。这时要多静少动,不受外界影响,否则喜怒哀乐的感情会引起烦恼,头绪纷乱,甚至对风寒暑湿也会出现异样反映,尤其是要少去阴暗潮湿的地方,不见重病者与死亡者。
(5)这时胃口特佳,不必少食,蛋则“胃中火烧”,胃口受阻,使胃壁受损。
(6)吕纯阳说;“得必有失,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得有失,一得水得”。这说明练功中多反复,因此要有恒心。只要遵照功法练习,不三心二意,不道听途说,不轻率妄动,就会有益。
(7)练此功法,更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注意练已养已。
(四)、入中功
入中功是人元阶段的第四步功法,又称特级功。入中功就是凝神入气穴,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统一奠定基础,起巩固作用。
一般练功者在掌握了前三步功法后,功夫已有相当基础,这时就要转入练入中功。
1.入中功练法
从总的程序来说,不练好合一功,未达到神气合一,就不能练桃康功;不练好桃康功,未能得“药”,就不能练入中功。从局部步骤来说,入中功与桃康功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在练此功之前都先要重复练一段合一功,作为筑基。
入中功练法如下。
(1)凝神入气穴
每次练功都是先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练到恍惚杳冥时就能找到气的核心(气穴)。从这一核心开始,就要凝神调息,凝神入气穴。
所谓“凝”,就展不暖之凝、所谓“神”,就是不用神之神。所谓“调”,就是不调之调。所谓“息”,就是气息合一之息。所谓“入气穴”,就是略微将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中央。这“穴”,就是由气产生的窍的中心,就是在丹田周围一寸二三分的范围之内的中心一点。
从这一中心点开始,再将气向四周如电波一样地稀释开去。这个稀释是缓慢的(一天、两天、三天,视人而异);是以意为之,不着力的,直至虚到了全身。这稀释的过程便叫做”意虚”。
虚到了全身,似乎全身都包在一个气圈之内,全身都渐渐空了,空到最后就只剩下核心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就是凝神入于气穴的最深点。这才进入了神被包于气、神入于中的境界。
(2)虚极境忘
凝神入气穴之后,继而使觉人我全空,只觉一小黑点似在身前,似在身内,也似乎在身之外,气在是,息在是,而神也在其中。这时恍恍惚惚,唯觉视线所及之处有一小星点,仿佛浮动,有如远帆归舟,万籁俱寂;我与它似一似二,似二似一,一觉而已。这时感到非常舒适。这就是观窍观妙的开始。
(3)结合前三步功法一齐练
入中功功法熟练后,即可将人元阶段的四步功法合起来一齐练。可能一下子无法掌握,可以逐步会合。待到四步功法完全掌握,可以一齐练时,功夫也就渐深渐细渐广博了。
(4)收功
入中功的收功法与合一功同。
(5)练入中功的程序
两眼轻闭,略带微笑,先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或失吐三口浊气,先从丹田不出声地轻轻地吐,后目改从脚底涌泉吐出全身的浊气。
意守的部位可因病而异,如前七后三、前三后七等。
为使人元功法的四步功有练整体的一致性,此时要练收心功,默念一、二、三、四。这样听三通,再按合一功心息相依的功治练听息法,在中丹口里听鼻息的出入(不是听鼻底的声音)。到气息合一了,从丹田里感到有核心气时,就因势利导阿接入中功功法练。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了意念,再拉回来重练,如此练下去直到收功,着并不感到有核心气,而遇有药时,便再因势利导按桃康功法练,最后结合入中功再用合一功收功法收功。所以,练到入中功时间得在一小时以上,但自己还只觉得是一刹那。
2.入中功理论
(1)“中”的作用
所谓中,就是核心,就是中心。当气功练到神气合一后,人体场就会出现了、这个场就是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就是窍。而窍的中心,简称为“中”。因此,知中必知窍,窍内藏中,中源于窍。张紫阳说。“玄牝一窍,采取在此,烹练在此,温养在此,结丹在此,……。一切无不在此”。而掌握这一切,全在乎中,无中就不能入窍。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调天地根。这生天生地的根本,就是“中”。因此,这功法名为“入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