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阴三阳通——我从1957年秋到1963年秋,约六年才练通了三阴三阳与八脉。
三阴三阳加上任督(又称第二次通任督),称为十四经络。它是正经,能通达全身,贯穿表里,到半表半里。它是我国数千年来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纲领,也是中医及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气功里的三阴三阳,与铜人图中的三阴三阳有性质上的不同。前者是后天中的先天,后者则是纯属后天的。前者是返向胎儿规律的过渡阶段,后者则是生而有之的。
此二者在作用上也不同。主要的不同是后者仅用以治病,是“顺取”,即所谓“顺以成人”,而前者的一切都是在为“逆取”创造条件,以达到“逆以强身”的目的。其次的不同是前者旨在调整,只讲明阴阳、水火、动静、虚实,重于心意神气,而后者讲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着重生克治化,恬淡无为。
二者的性质、作用虽有不同,但却又纯属一个体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仙医一脉”,就是这个道理。
由下丹田、中丹田着手练功的人,一般都要通经络气。由上丹田着手练功的人,就不一定要通经络气,可以直通冲脉(即中脉),一通百通。
“新涌泉”穴在“然谷”之侧,此穴分三支:一支到大趾尖,一支到原“涌泉”穴,一支到足跟。
三阴三阳是在任督基础上贯通的,因此它既有独立性,又有依附性。
5.八脉通——在八脉中,我对冲、任、督、带四脉是比较清楚的。至于“两维两跷“这四脉,我只知道是起于足踝骨的内外两侧,而线路走向就捉摸不清了。这是由于气行如闪电,众线交错,迅不及知的缘故。八脉路线如下。
①冲脉:位于体中,主干上从泥丸下至会阴,从腹中、夹脊交割之点,分枝直达上肢的中冲;从会阴处分枝直通下肢的“新涌泉”(在“然谷”侧)。冲脉是八脉之冲,经脉之海,上通下达,四通八达,内外相通,是顶天立地的一脉,丹书内称之为“桃康之路”,也叫“中脉”。从此,线上的功夫结束了,经络气绝迹了,面上的功夫开始了。
②任脉:位在体前,是阴脉之海,从龈交起到会阴止。
③督脉:位在体后,是阳脉之海,从会阴过尾椎,上升到百会,再经上星止于龈交。
④带脉:位在腰围,如人束带而前垂。它的功能是约束诸脉,故又称之为“六合”。
⑤阳跷:与足正阳线交汇在腰俞。
⑥阴跷:与足正阴线交汇在会阴。
⑦阳维:与手正阳线交汇在风池。
⑧明维:与手正阴线交汇在迎香。
阴跷、督脉、冲脉是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在丹经书中名目很多,如天根、死户、复命关、死生根等,它是肾精之源,阴中之阳,每日产铅之地。
病在十二经络易治,病人八脉就难治了。气伤八脉,必为不治之症,不是金石草木的药力所能愈,必须自身真药才能奏效。这个真药就是阴跷之气。要寻自身真药,只有学练气功,学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得药。
三、我体会到的阴阳和“五交”情况
通过练功,我不仅治好了病,对人体阴阳分布也有了理解,特别是我练功达到“五交”以后,更为清楚了。为了更详细地讲讲气在体内是如何行走的,下面就用图(略)来详加解释。
人体的阴阳分布是有一定的,不变的。气在体内循行,也是不变的,有条理的,不紊乱的。
这一阶段,气自神阙出,有时是一根线,这根线不是循左行,就是循右行。在任、督线的左右,各有一条线并列着。气则循这一左、右的线路上下左右而行,从来不出界线。有时气从神阙出,一分为二。则两线各自分左右,左在左行,右在右行,从不出界线。倘若两线出了界,就会绞成一条线,上下绞绕。
气感在面部,长约五寸左右,在七窍内钻进钻出;如从耳进,口出,鼻进,眼出,眼进,耳出,口进,鼻出,有时则相反,互为进出。
气感在头部,则如探照灯,色、光、角度都*似,有时交叉,有时分开,在头部到处探游。
此图在黄岩时曾得伍止渊大师印证。他过去也有这个过程,都一样。另外,有个别练功者,也有这一过程。
濒湖日:“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气功通过入静,人的内视作用显著。功夫至此,就会对于自身的上下、左右、前后、阴阳界限以及五官七窍的内在联系,比较心中有数了。推己及人,则对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就比较心中有数了,我认为这就是内视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