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对不同的疾病应守不同的部位。
患高血压、风心病、肝肿、肝炎、血管性头痛、糖尿病、甲亢、气喘等阴虚阳旺的病人,宜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即关无、气海二穴之间(见图3)。
患神经衰弱、贫血、慢性肠胃炎、低血糖、冠心病、白血病、内脏下垂、慢性肾炎等阳虚阴旺的病人,意意守脐内前七后三处的中丹田,就是中宫(见图3)。
手术后气血两亏、神亏、虚肿等阴阳两虚的病人,宜守脐内前三后七处(见图3)。
有一定功底的人,宜守脐内中央,就是脐与命门的正中处(见图3)。
血压高比较顽固的人,宜暂先守新涌泉穴。等血压正常后(一般四星期左右可正常),可以守脐下一寸三分处。
患血压过低(高80、低60以下)这种阳虚过度的病人,宜暂守海底(见图3),就是在会阴穴内(男子在阴囊后谷道前)一寸二、三分的地方。一般这样练二、三个星期,血压即可回升到正常,然后再按阳虚的情况守脐内前七后三处。
息依心——如此反复练下去,忽然感到鼻尖一呼一吸与脐内之息自下而上地好象是缩短了距离,就是“脐联鼻”了。这就是达到“息依心”了。
再过一个时候,忽然感到脐息已打成一片,上下缩短了距离,这就是“心息相依与心息合一”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是做到心息相依了。
上述心依息、息依心、心息相依,这三者情况是不同的,决不能混淆,否则,便是未达到要求。
达到心依息后一星期,练功就不必再意守鼻尖了,而可开始就意守中丹田,在中丹田处听鼻息的出入。当练到“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似乎有息,似乎无息”时,就是达到了“心息相依”。心息相依是合一功的重点,要练一个多月,然后再练“意气相随”功。
在心息相依过程中,练功者可能内气通过任督二脉。过任督虽然是人各有异,但多属大同小异(小同大异是极少的)。
、过任督有顺有逆。顺逆的次序也是人各有异的有的先顺后逆,有的先逆后顺。但是不管怎样,总要经历这个过程(参见图5)。
(2)意气相随
神息相依——在心息相依的基础上,似乎听到鼻息的出入,又似乎听不到鼻息的出入,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此时内气已动,丹田内有气转动。气起伏如浪潮、跳动等情况出现,这就是神息相依了。
气息合一——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丹田,听鼻息的出入,进一步用意识轻轻地把一呼一吸的出入与丹田的气配合起来;稍微引一引,不要硬配硬引,不要管呼,也不要管吸。这时,呼吸与内气的转动、跳动自然会达到一致,只要略与丹田气合就可以了,否则会出偏。此时,意觉鼻息只需一分钟,随后就用意识将鼻息的出入与丹田气的起伏轻轻地配合起来,如此日子一长,它们自然能配合得好。因为气不能离息,息不能无气,两者就是一阴一阳的配合,就是呼吸之气与内气的相交。古人把这比做是男女,比做夫妇,这就是气息合一。
意气合一——当一呼一吸与内气合一,就是息中有气,气中有息,分不出是息还是气了。这时,意就不应该跟,也不应守,而应是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逐渐便觉气息已到全身,就是气到意到,意到气到,而息亦在其中。不知是意使气,也不知是气使意,这就是意气合一了。
(3)神气合一
功夫练到意气相随的境界,就练神气合一。具体练法如下。
神气乍合——两眼轻闭,面带微笑,意守中丹田,凝神(心止于脐下),调息(使息的出入与丹田内的气出入一致)。调为不调之调,意为不意之意,也就是只要用意稍微管一下,让呼吸与丹田气相配合,不要死盯硬配。这样调一分钟就进入“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知而不守”的境界。不久,就会觉得似有息,而息在气中,似无息,而气在息中。气动意觉,似有气,似无气,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息,似无息,这就是神气乍合。
一觉独存——神气乍合后,进一步便是神气合一了。这时意虚到无,万念归一,一念归无。虚到无是要自然到无,不是有意识的无,也不是大脑下命令的无,而是“水火既济,神气相抱”的境界。神气相抱,就是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神气相抱,就是阴阳合一,乃是身心的第一个阴阳交合,从此可“得一万事毕”,古人称此为“道得”(“道得”,是一阴一阳的开始,“得道”,是一阴一阳的终结)。
神气合一,人我都忘,致虚极,宁静笃,就是“无无亦无,一觉独存”的觉照,也就是初入禅定的境界。功夫到此,才是达到真静,才能体会清静、无为、自然乃是自然之道,不是任何有为所能达到的。这就是“无为功”的特点,也就是虚实静功的特点。
(4)收功——上述合一功的三个步骤在练功结束时都要进行收功,收功方法是一样的:先轻轻地将气息配一配,再在中丹田里略用意守一守,最后将气收得小一点,紧一点。这时练功者要在意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不要硬收紧,否则必出偏。
收功完毕,两手相搓热擦面颊,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如此数次,身上的温度正常了,汗收了,再行动。